网易财经1月7日讯 去年年底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方面,《意见》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认真组织实施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安信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表示,2016年伊始,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细则将逐步落地,从资本市场主题投资的角度,长江经济带主题也将不断迎来政策催化。
安信证券预计,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交替上升的格局,未来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将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将利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而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向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长江中上游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航运、交通、物流、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空间将被打开,从而创造中国腹地新的经济增长级。
以下为研报全文:
【安信策略】一纵三横一心脏,长江经济带全景剖析
2016-01-06 徐彪、刘晨明 分析师徐彪
报告摘要:
1、此篇报告是长江经济带投资手册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旨在对长江经济带进行全景剖析,并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2、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源起何时: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其推进必须“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向前追溯,90年代中期,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和沿江地区”的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长江流域以一个整体区域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一阶段是以“点”的各自开发建设为主,且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并没有形成;十八大以后,“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得以正式确立,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并被列为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016年伊始,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细则将逐步落地,从资本市场主题投资的角度,长江经济带主题也将不断迎来政策催化
3、为什么选择长江经济带:第一,“国家腹部”的地理位置占据优势。借助长江经济带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来我国更多第二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更多依赖西部到中亚的陆上交通进行贸易往来,破除任何有可能的国际势力对中国的海上封锁;第二,天然纽带与航运基础。长江经济带的航运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三,节点城市辐射能力强且分布均匀。自东至西较均匀地分布着不少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突出、科教创新基础良好、城市文化吸引力很强的节点城市,这些节点城市能够以点带面、面面连线成带,利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4、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第一,区域发展层面,未来区域内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将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将利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而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向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长江中上游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空间将被打开,从而创造中国腹地新的经济增长级。第二,国家战略层面,长江经济带在国家战略版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归结为“一纵三横一心脏”。其中三横一心脏即是当前国家所全力布局推动的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横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长江经济带,“下”海上丝绸之路,“一心脏”是京津冀。
5、风险提示: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1.长江经济带是酝酿已久的国家级重大战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样国家级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也必须“积跬步”才能“至千里”。自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上海和长江流域”的讲话开始,该区域的发展便逐渐得到最高领导层的关注:
90年代中期,“长三角和沿江地区”的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这一阶段的长三角及沿江区域战略,实质上并未全国动员式地启动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而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与核心的,上海以外的各省市是以支持、配合、服务上海开发开放的“大联合”发展为主。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颇为重视。而长江流域以一个整体的区域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在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一阶段是以“点”(或以“点”为核心的“圈”)的各自开发建设为主,且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并没有形成,因此虽然有“线”来连接“点”,但长江流域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带。
十八大以后,“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得以正式确立,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并被列为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我们判断,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细则将逐步落地,包括国家层面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省级层面,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动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保障。从资本市场主题投资的角度,长江经济带主题也将不断迎来政策催化。
1.1.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和沿江地区”首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建设规划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地域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共8个省级行政区。
当时,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那时实施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家希望在珠三角改革开放成功之后,长三角及沿江地区成为下一个开发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由于这一阶段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战略的侧重点是浦东开发开放与三峡建设,该战略的实施实质上并未全面开启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而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与核心的,上海以外的各省市是以支持、配合、服务上海开发开放的“大联合”发展为主。
正如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上江苏、浙江等省在会议上的表态:“江苏的同志在表达了对开发浦东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共同发展的态度;浙江的同志谈到要本着主动配合、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加强与沿江地区各省市的联合和合作”,这一阶段长三角及沿江区域战略的最大的实质性受益区域是上海。
1.2. “十二五”初期,“长江流域”以区域整体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颇为重视。而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的战略重要度在2010年1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再次强调。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该规划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长江流域地区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这种重要地位体现在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农业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农业主产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屏障等多方面。
特别是,该规划除了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外,规划还将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列于国家层面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中。
我们认为,这一阶段关于长江流域的区域战略,已经扩展到对从东到西的全流域的重视,战略出发点从从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扩展到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等多方面,并且重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先行作用。
但是,这一阶段是以“点”(或以“点”为核心的“圈”)的各自开发建设为主,且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并没有形成,因此虽然有“线”来连接“点”,但长江流域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带。
1.3. “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
十八大以后,“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得以正式确立,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并被列为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且地域范围扩展为九省二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2014年底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明确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为2015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便是区域发展的三大国家级战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表述来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作为经济联动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抓手,其重要程度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区域合作。
事实上,早在2013年发改委就起草了《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随后在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也是有关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容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紧接着在4月底,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万州港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带动了市场长江经济带在随后几个月的主题热度。
最终在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对各类交运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
“十三五”伊始,我们判断,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细则将逐步落地,包括国家层面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省级层面,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动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保障。从资本市场主题投资的角度,长江经济带主题也将不断迎来政策催化。
经过前文对“长三角和沿江地区”、“长江流域”、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的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与过去二十年长江区域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Ø 当前战略最关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统一开放,统筹“落子”,从过去各点、各圈的各自开发建设,到未来推动上、中、下游三个板块的产业连接起来、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战略的关键是一体化。
Ø 对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从早期的经济增长先行区到当前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带”。
Ø 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共同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三大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Ø 从过去以建设黄金水道为主,扩展为现在依托黄金水道,建设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从而使“线”变“带”,能够辐射和带动更广阔的腹地发展。
2. 长江经济带的天然优势与后天基础
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国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长江经济带作为下一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呢?从长江经济带的天然优势和后天基础,我们可以初探端倪:
“国家腹部”的地理位置占据优势。从国内视角来看,如果我们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喻为祖国的心脏地带,一带、一路分别为中国飞向世界的一对翅膀,那么长江经济带正是为翅膀起飞输送营养的腹部;从国际视角来看,借助长江经济带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来我国更多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更多依赖西部到中亚的陆上交通进行贸易往来,破除任何有可能的国际势力对中国的海上封锁。
天然纽带与航运基础。长江经济带的航运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节点城市辐射能力强且分布均匀。自东至西较均匀地分布着不少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突出、科教创新基础良好、城市文化吸引力很强的节点城市,这些节点城市能够以点带面、面面连线成带,利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2.1. “国家腹部”的地理位置占据优势
长江经济带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东起长三角冲积平原、连接东海海岸线,西至云贵高原、与缅、老、越三国交界,跨越中国11个省(直辖市),国土面积205.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
从国内发展的视角来看
长江经济带贯通东西的区域范围与连接南北的中间位置,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将各类“营养”输送至全国其它大部分地区。如果我们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喻为祖国的心脏地带,一带、一路分别为中国飞向世界的一对翅膀,那么长江经济带正是为翅膀起飞输送营养的腹部。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是其能处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后文我们将对此进行论述。
从国际竞争的视角来看
长江流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三级阶梯,自西向东注入东海。而我国大部分产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期依赖海运与全球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在国际纷争不断的现实面前,海运的生命线实际上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借助长江经济带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来我国更多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更多依赖西部到中亚的陆上交通进行贸易往来,破除任何有可能的国际势力对中国的海上封锁。
2.2. 天然纽带与航运基础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域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域,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而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成为中国贯通东西、辐辏南北的天然纽带。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
长江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长江干支流水量丰富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居世界第三位。与长江流域处在相似纬度带的密西西比河(2005年之前为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虽然超过长江,但水量仅为长江的60%。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
内河航运有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对于国内污染严重的环境和严格保护的耕地来说,其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输方式之一。而长江流域拥有中国的钢铁、化工、汽车、纺织、电力等几大工业基地与走廊,沿线货运需求大,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约19.2亿吨,几乎为2014年全国铁路货运量38.1亿吨的一半。目前,长江货运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内河第一,从航道整改、通关一体化等方面考虑,未来仍有较大的综合开发潜力。
长江经济带的各地区之间,由于天然地具备长江这一便利的连通条件,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经济、社会、情感联系,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在打破行政壁垒后,配合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完善,将更具可推进性。
2.3. 节点城市辐射能力强且分布均匀
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直辖市)之间虽然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但自东至西较均匀地分布着不少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突出、科教创新基础良好、城市文化吸引力很强的节点城市,这些节点城市能够以点带面、面面连线成带,利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下游地区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是区域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人口最稠密、综合实力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
上海、南京、杭州带动了沪宁、沪杭沿线以及沿江、沿杭州湾地区的快速发展。其他下游节点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等辐射带动能力也较强。
中游地区
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这一地区承东启西、连通南北,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水陆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通达,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集聚人口、承接产业的潜力大。
合肥、武汉、长沙等重要节点城市所辐射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上游地区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在经济方面,重庆、成都这两大节点城市所辐射带动的成渝经济区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另外以昆明、贵阳、攀枝花等节点城市为中心的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形成融合互补,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贡献。
3.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能同“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共同上升为国家级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认为,从战略意义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包括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发展的战略意图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地位。
区域发展层面,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交替上升的格局,未来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将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将利用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而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向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长江中上游转移。同时,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航运、交通、物流、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空间将被打开,从而创造中国腹地新的经济增长级。
国家战略层面,长江经济带在国家战略版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归结为“一纵三横一心脏”。其中三横一心脏即是当前国家所全力布局推动的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横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长江经济带,“下”海上丝绸之路,“一心脏”是京津冀。
3.1. 区域内的战略意义: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级
长江经济带第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
从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整体情况来看,201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区域内第一产业产值2.2万亿,第二产业产值12.8万亿,第三产业产值12.2万亿,占GDP比重分别为8.0%、47.2%和44.8%。而1978年,该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分别是33%、49%、19%。很明显,与35年前相比,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由过去第一、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向第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后工业化”时代发展。
区域内产业将呈现梯度转移的趋势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省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差异,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现实动力。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往往第三产业占比很高,例如上海、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了62%、45%和46%,而第一产业比重也因此分别只有0.6%、6.2%和4.8%。相反,中上游地区往往第三次产业占比较低,例如安徽、江西、四川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占比33%、35%和35%。另外,中游的江西、安徽、湖北和上游的重庆、四川第二产业占比较重,均在50%以上,且第二产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这一方面给产业梯度转移打下承接基础,另一方面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承接空间。
从深化区域合作和避免产业同构的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内的9省2市需要根据自己在资金、技术、自然禀赋方面的相对优势来确定产业结构的未来趋势。
Ø 长江下游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创新实力,适合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增强服务业。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13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2%左右,相比之下,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为46%和45%左右,仍然有很大调整空间。
Ø 长江中游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地区一方面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位置而拥有较通达便利的交通,加上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适宜承接更多来自下游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四个省份特别是江西和安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产业承接的空间也较大。
Ø 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质地貌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是长江流域的根基和源泉,更是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个省份,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已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甚至将高污染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力求避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同时,继续发展旅游等生态友好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在地区GDP中的占比。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级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动力增强、基础增厚。2013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人口约5.82亿,占全国42.7%;2014年长江经济带创造GDP约28.46万亿元,占全国的44.72%,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区域内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分别为284人每平方公里,1387万元人每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2倍与2.1倍。
分上、中、下游来看,虽然下游长三角经济圈始终在全国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下游3省(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近10年来呈波动式小幅下降,而中游4省与上游4省在08年后,基本呈上升态势,上、中、下游统筹“落子”、联动发展的动力增强、基础增厚;
产业梯度转移打开基建投资空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产业梯度转移,离不开交通运输、仓储服务、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的人口密度,分别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3、2.3、1.2倍,而经济密度分别约是全国平均人口的9.2、1.9、0.9倍,中游与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空间。
因此,基于
Ø 长江经济带上、中游省市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Ø 区域内部省市之间联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Ø 上、中游省市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
Ø 区域内部自东向西的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转移承接
来看,长江经济带都是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也将是支撑中国深化改革时期的最重要的区域增长带。
3.2. 国家版图的整体战略意义:“一纵三横一心脏”
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地图,我们归结为一纵三横一心脏。其中三横一心脏即是当前国家所全力布局推动的三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横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长江经济带,“下”海上丝绸之路,一心脏是京津冀。而一纵是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受益最多、发展最快的东南沿海区域。
长江经济带在整个战略地图中,位于腹部位置,营养沿长江一线自东向西、自西向东流动输送,壮大整个区域内部,同时从中间向南北输送营养,对全国经济发展形成支撑,特别是为“一带一路”这一助力中国飞向世界的翅膀提供营养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