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出意外,ST锦化将可能成为2010年第一家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上
市公司。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此前,2009年先后已有S*ST新太(600728.SH)、*ST丹化(000498.SZ)、*ST秦岭 (600217.SH)、*ST夏新(600057.SH)、S*ST光明(000587.SZ)、*ST深泰(000034.SZ)和*ST偏转(000697.SZ)等7家上市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2007年6月1日新《破产法》实施以来,共有24家A股上市公司和1家B股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进行破产重整。
A股市场一个全新的概念板块正在形成,2010年,这个板块将带给投资者哪些期待和悬念?
黑马云集
2009年,“破产重整”板块造就了众多黑马。
S*ST新太破产重整完成后,2009年11月27日复牌,截至12月31日,涨幅高达106.37%。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众多其他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上市公司身上。诸多案例,不胜枚举。
2007年7月7日,*ST深泰公告称,债权人深圳市华宝(集团)饲料有限公司以其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要求深圳中院对公司进行重整。截至12月10日停牌,该公司股价区间涨幅62.36%。
再如S*ST光明,10月21日公告,债权人伊春利华木业有限公司申请其破产重整之日起算,截至12月9日停牌,该股区间涨幅达53.26%。
巨大涨幅的背后是市场的预期。
一方面,破产重整乃是上市公司置之死地而后生之举,重整后的债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据记者统计,已公布破产重整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普通债务的清偿率大部分集中于20%-30%,低者可达10%,高者可达50%。
另一方面,是国内破产重整类型不完全,即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背后都隐藏着重组计划。
关于破产重整的模式,《破产法》并没有明确表述。根据截至目前的实践,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保留上市公司原有的主营业务模式,使上市公司经营步入正轨;另一种则是重组方支付对价获取控股权,通过剥离资产和定向增发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后恢复企业经营,俗称“买壳上市”。
实际上,A股经过重整后,公司原有业务能获得再生能力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破产重整伴随着公司原有业务的剥离和新业务的注入。这也导致国内破产重整的类型不完全,同时,也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后保留原有业务的只有*ST沧化和S*ST海纳(000925.SZ)两家。
已经公布破产重整计划的上市公司中,也都将引进重组方作为重整计划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对重组方资质提出明确要求。
比如*ST丹化就要求重组方“具有一定实力”,“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注入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且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使其恢复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成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
未公布破产重整计划的上市公司也大多表示,正接触重组方。唯一没有明确表述的只有*ST深泰。
悬念重重
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破产重整也不例外。
统计资料显示,英国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案件仅15%成功。显然,截至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成功的概率远大于英国,但亦不乏失败案例。
根据新《破产法》,一旦公司破产重整失败,就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严格来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失败,都以法院认可破产重整完成而告终。
但是,如前所述,国内上市公司完成破产重整后,往往仍不具备“造血”功能,需要引进新重组方,以恢复公司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重整后的重组,应该视作重整计划的一部分,问题也往往集中出现在此环节。
S*ST北亚(600705.SH)就是一例。2008年8月,S*ST北亚发布关于执行破产重整计划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公告,这意味着公司已完成执行破产重整计划。
下一步公司将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和股权分置改革,为恢复上市做准备。
但是,公司及重组方沈阳铁路局两次提出的股改方案均遭到流通股股东否决,沈阳铁路局甚至以退出重组相要挟,但无济于事。
*ST九发(600180.SH)重整的告败也是发生在重组阶段,因为流通股股东对重组方案“狙击”。不过,公司的重组仍将继续。
此前,公司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公司将争取在2009年12月底前公布资产置换方案,但由于时间紧迫,不确定很大。”
破产重整的另一个市场风险来自于股东的权益调整。为提高债务清偿率,一些上市公司股东会对债权人送出股票。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上述25家公司中,重整方案中包含权益调整的就有12家。
不过,有的权益调整只涉及大股东或是非流通股东,而有的权益调整,则涉及全体股东。
比如*ST丹化的权益调整方案就是先以现有总股本为基数,用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1.3股,共计转增5070万股,全部让渡,同时,丹化集团让渡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40%(5769万股)也全部让渡。
类似于*ST丹化的这种方式,流通股股东持股成本无疑将被提高。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