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1-9 16:26:35讯:
(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房地产行业2024年度策略报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回顾过去的2023,市场在波折中见底。2023年全国房地产销售热度仍处低位,1-11月商品房累计成交依然负增。全年销售在3-4月份达到高点,随后热度开始回落,Q4销售增速再创年内新低。土拍市场冷淡,土地成交总价和土地成交规划建面仍处下行阶段。房地产投资开发仍然低迷,保交楼背景下竣工面积同比正增。价格方面,70大中城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跌幅已接近历史低位。分化行情依然延续,西部区域更具市场韧性。成都、昆明、西安、银川等典型西部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仍然保持上行,峰值至今回撤幅度相对较小,其中成都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峰值出现在2023年7月,至今仅回撤0.9%,昆明、西安、银川二手住宅价格峰值至今分别回撤2.6%、3.1%和6.5%,相较于同能级城市房价表现更为坚挺。华北区域部分城市已经历充分调整,成交量开始逐步修复。 复盘2015-2021年楼市上行期。在“房住不炒”和历史上最严格调控政策背景之下,2015-21年依然实现了占1998年至今商品房累计销售额57%的销售规模。我们认为上一轮楼市上行期的驱动因素有三点:第一,居民加杠杆。2021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达到历史高位,同时居民部门收入杠杆率达到61%以上,较2015年提升22.50pct。第二,棚改大规模推进,部分起到提升换房率的效果。2016-2021年全国二手房交易额年度平均超过6万亿,二手房成交成为支撑新房购买力一个重要来源。第三,地价的快速攀升。地价和房价上涨预期,地价与房价双向正反馈,推动政府和居民加杠杆以及居民不断扩展的置换链条。 本轮周期特征的不同之处:第一,重点城市人口流入放缓。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总量从供不应求逐步转向供需平衡。部分重点城市人口转为小幅流出。2017-22年一线城市年均人口流入较2010-15年显著放缓,成都、西安、杭州等地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城市。第二,购房的资产收益率在下行,且资产收益率下行速度超过负债成本。尽管利率与信贷政策宽松,降低了加杠杆的成本。但当前二手房在售量较大,去化周期漫长,资产收益率下降且较难变现。因此,过去的主流需求可能会是加杠杆换房,现在的需求则可能变为降杠杆换房。第三,政策推动置换需求释放,二手房挂牌量与价格有所承压。虽然本轮周期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但国内楼市周期所处位置仍然与2014年底-2015年非常相似。2014年930政策出台后,新房与二手房热度同步回升,但二手房增幅高于新房。2014年10月,一线与二线城市新房销售增速快速回升。2014年9月,全国商品房单月销售面积1.21亿平,同比下跌10.32%。2014年10月新政出台之后,单月销售面积小幅回落至1.14亿平,同比增速跌幅收窄至1.61%。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14号文”中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等。复盘新加坡保障房建设模式,1960年新加坡自治后成立建屋局,以建设公共住宅、提高房屋自有率为目标。新加坡家庭房屋自有率从1970s的29%上升至2000年的92%,此后也保持高位。制度方面,2006年新加坡土地国有化占比达87%,降低了土地与组屋建造成本,同时通过储备资金投资等方式,为建屋局提供财政补贴,以持续提供廉价组屋。组屋按需建造,根据家庭收入4-5倍左右设置,配合中央公积金制度支持,居民购房月供负担较低。新加坡私人住宅售价较高,更多针对改善性需求。组屋仅针对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非居民只能购买私宅;同时组屋限售期限通常在10年以上,因而套利空间较小。组屋转售价格增速的波动幅度也较私宅更小。 展望2024:我们认为当前房地产总量需求已接近历史低位,销售面积已跌至2007年水平。按照Q4销售状况,年化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破9亿平方米。根据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数据,人均新开工面积长期中枢通常维持在1-1.4平方米/人,我们认为我国商品房市场需求中枢有望保持在9-14亿平左右。根据测算,我们预计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增长3.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5%。 优质房企重点关注:1、开发房企建议关注华发股份、建发股份、招商蛇口、保利发展、滨江集团、越秀地产、金地集团等,2、二手房经纪商我们建议关注贝壳、我爱我家。 风险因素:1)政策风险: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或放松不及预期。2)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恢复程度不及预期,行业资金压力缓解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