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展望未来,虽然国内疫情仍有反复,海外衰退风险仍存,但是随着防控政策动态优化,宏观政策发力下经济预期持续修复,扩内需促消费激发经济内循环活力,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势头依然不变。聚焦2023年,地产政策逐步推进哪些行业更加受益,中美周期分化背景下会带来哪些政策约束,疫后经济修复的节奏及方向,以及哪些新的产业趋势正在孕育之中,这些都是投资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新年伊始之际,西部策略围绕诸上问题对2023年资本市场进行十大展望猜想,以飨读者。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序言
回首20222年,受到美联储激进加息,俄乌冲突推升全球避险情绪,叠加新冠疫情反复,全球资本市场均遭受重创。全球股票市场呈现普跌,工业金属价格回落,贵金属价格震荡,能源大幅走高,债券收益率的大幅上行,非美货币多数贬值。截至2022年12月31日,MSCI全球指数全年收跌19.8%,MSCI发达市场指数跌幅为19.46%,MSCI新兴市场指数跌幅为22.37%。其中, 2021年全年美国标普500指数跌幅达到19.4%;法国CAC40、德国DAX及日经225指数分别收跌9.5%、12.3%及9.4%。国内万得全A指数2022年全年跌幅18.66%。
2022年是A股市场一波三折的一年。在经历了连续3年的指数上行期后,2022年A股市场整体呈现调整。从年初以来市场大幅调整,到年中政策与经济预期修正带来的市场大幅反弹,再到三季度市场重新回归基本面的二次探底,最终以11月以来的价值回归终结。虽然全年市场震荡下行,但是11月以来跨年行情的启动也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2022年没有春季躁动(1-4月)。在年初市场情绪高涨,市场期待春季躁动的环境下,我们先后发布《历年躁动行情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为什么今年没有“春季躁动”》等报告,前瞻性指出2021年末市场抢跑的“冬季躁动”已经提前透支了2022年的春季行情,建议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在多数投资者还对“赛道投资”意犹未尽时,我们在《如何理解今年以来市场风格的变化》中则是提示了投资者2022年宏观因子在资产定价中的重要性。上半年受到去年年末市场热情逐步退却,叠加年初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冲突对情绪影响,以及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升级对经济扰动,A股市场呈现大幅调整,市场情绪也一度降至冰点。
政策驱动下的反弹行情(5-6月)。随着4月中旬开始货币政策窗口打开,叠加各项稳经济政策的推出,我们在《比降准更重要的是信心修复》、《积极布局反弹窗口期》等多篇报告中提示反弹窗口已至,并明确提出了修后复苏,通胀链和景气赛道龙头三条反弹线索,此后市场情绪逐步修复,三条线索均有所表现。进入6月后市场一度担心反弹已经终结,我们在5月29日报告《疫后修复反弹进入下半场》中指出,市场从“从政策博弈期到经济验证期”,“短期仍有颠簸,但是尚未到全面撤退时。”在6月5日报告《疫情修复之后,市场交易什么》中指出,“市场关注点正在回归基本面”,“A股二季度业绩有望好于预期,短期不悲观。”随着5月快速修复的经济数据公布,市场情绪得到提振,主要指数也再创阶段性新高。
疫后修复反弹接近尾声,市场陷入拉锯战之中(7-8月)。当市场开始进入对下半年行情的憧憬中时,我们在6月26日报告《稳中求胜》中指出“不要成为吃饭行情的买单者。” 7月6日下半年策略报告《欲翕故张》中旗帜鲜明的指出:“疫情修复反弹接近尾声”,“盈利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磨底”。在7月17日报告《有耐心,才有希望》中指出“市场当前仍有韧性,保持足够的耐心才会迎来真正的机会。”虽然此时小盘股仍有所表现,但是市场整体逐步进入筑顶震荡阶段。
市场脆弱性上升,回归基本面(9-10月)。在市场仍然沉浸于8月的小盘股行情时,我们在8月7日报告《反弹的脆弱性与结构的不稳定性》指出市场“脆弱性在上升”。在8月14日报告《降低预期,聚焦龙头》中提示了“小盘成长风格交易拥挤度达到了近两年的高点”。在8月21日报告《回归基本面》中提示,“流动性预期最宽松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在8月28日报告《耐心比信心更重要》中强调“大盘股的配置价值正在逐步凸显,市场整体风格将回归龙头。”而在9月25日重要报告《四季度还有哪些风险需要关注》中指出,“市场正在迎来最艰难的时刻,11月中旬有望迎来大级别底部”,耐心等待三季报后的“价值搭台,成长唱戏”。在此期间,市场随着三季报盈利预期的下修,最终在10月下旬再次进入底部区域。
跨年行情的启动(11-12月)。在市场情绪再次达到历史低位时,我们在10月30日报告《底部临近,左侧布局》指出,“当下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布局估值切换行情的窗口正在打开。”在11月27日报告《今年的跨年行情与往年会有哪些不同》指出今年的跨年行情相比去年更晚,更强,更持续,更价值。虽然近期市场有所颠簸,但是11月以来无论是整体趋势还是风格演绎,与我们的前瞻判断均保持较高吻合度。
展望未来,虽然国内疫情仍有反复,海外衰退风险仍存,但是随着防控政策动态优化,宏观政策发力下经济预期持续修复,扩内需促消费激发经济内循环活力,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势头依然不变。聚焦2023年,地产政策逐步推进哪些行业更加受益,中美周期分化背景下会带来哪些政策约束,疫后经济修复的节奏及方向,以及哪些新的产业趋势正在孕育之中,这些都是投资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新年伊始之际,西部策略围绕诸上问题对2023年资本市场进行十大展望猜想,以飨读者。
01
消费需求修复,居民部门成为下一轮加杠杆主力
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在外需回落风险上升,国内投资效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下,促消费依然是扩内需最核心的抓手。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GDP破万,海外国家人均GDP破万后都迎来经济结构转型。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破万,为10143美元,2021年增长到1.25万美元。横向对比世界部分主要国家,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在1980年代和90年代人均GDP破万后,都迎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近10年快速提升,消费对经济支撑力度不断增强。自身相比,近10年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了6.42个百分点,显示消费对经济的运行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但和海外主要经济对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与中国文化和消费习惯类似的东亚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普遍在70%-80%左右相比,2020年中国最终消费为55.33%,显著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海外国家,消费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2021年以来,受地产调控政策,叠加经济预期趋弱影响,居民贷款的明显回落;另外一方面家庭部门预防性储蓄上升,居民部门在金融机构的净存款(总存款-总贷款)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当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远好于2016-17年。截止11月,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9.54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2.81万亿元,净存款规模6.73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而从同比增速来看,当前居民部门存款同比增速为19.6%,而贷款同比增速仅为6.0%,两者出现明显背离。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有望推动就业改善,激发消费内生动力。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大城市失业率相较于整体失业率显著上升,使得城镇居民消费意愿受到抑制,表现之一就是今年以来城镇CPI持续低于农村CPI。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认为,持续改善居民消费意愿,创造就业是比发放消费券更加有效的手段。
02
PPI与CPI剪刀差收敛,企业利润向中下游转移
中观层面,PPI同比转降,盈利裂口收敛的趋势进一步明确。盈利层面看,2022年三季报中游制造和消费盈利增速抬升,产业链利润分配改善特征已经清晰。11月PPI同比下降1.3%,尽管有去年高基数因素,但随着上游材料价格回落,中下游成本压力将进一步缓解。从库存周期角度来看,随着当前工业品库存逐步进入去化周期,也有助于加快利润由上游向中下游传导的进程。
03
宏观配置资金仍将是明年的主要增量资金
展望2023年,伴随风险情绪回暖,增量资金有望入场。2022年受到海内外宏观经济与事件扰动,市场风险偏好回落,资金从增量博弈走向存量博弈,截至11月末资金合计净流出超2.33万亿元。时值熊末牛初的市场拐点,展望2023年,伴随美联储激进加息减缓,国内宏观经济与盈利回温带动市场摆脱资金困境,根据我们的口径测算明年A股有望迎来近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偏股公募、私募基金发行有望显著回暖,险资、外资等机构资金仍是主要增量来源,杠杆资金与理财资金有望转为净流入。结构上来看,资金供给来源主要来自偏股公募基金(约8000亿)、私募基金(约5600亿)、保险资金(约4900亿),个人养老金有望成为中长期重要资金来源(105亿)。资金需求来源主要来自IPO(约6400亿)、再融资(约1.13万亿)与交易费用(约4100亿)。
04
2023年有望迎来价值投资的回归
从宏观层面来看,信用环境对于投资风格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在社融上升利率回落的宏观环境之下,增量经济+增量流动性,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成长性更强的景气赛道,而在相对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下,对于估值的要求也会更加宽松。而随着宏观环境进入社融上升而利率见顶回落,面临的将是增量经济+存量流动性,市场对于估值的要求更加苛刻,选择盈利与估值匹配的行业进行轮动操作也成为最优选择,PEG策略在这一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色。而随着社融见顶回落,利率持续上行,存量经济+存量流动性环境,市场将更加注重确定性,价值投资(PB-ROE策略)将成为首选。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利率回落,但社融尚处低位,存量经济+增量流动性,对于有巨大想象空间的主题投资而言,是最好的环境。展望2023年,随着整体宏观流动性趋于平稳,利率水平温和上升,我们认为市值整体风格将更为价值。
05
老龄化趋势下医疗保健需求仍具有确定性
一方面,中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截止2021年 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9%,中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医疗保健需求也将稳步上升。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偏低,对比主要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政府对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随着防控政策放开后,“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医疗保健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06
地产政策趋于友好,后周期行业有望转暖
2022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在地产需求端和融资端接连发力,有望带动地产逐步修复,地产链相关的家电、家居需求有望逐步回升。
政策端发力有望带动地产底部修复。近期地产政策出台,包括需求端的下调房贷利率,地产保交楼政策,以及融资端“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融资,以及“金融16条”,支持地产链逐步修复。
地产后周期与地产具备正相关性,关注家电、家具的消费回暖和估值修复。回溯历史来看,地产后周期的家电、家具产量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具有正相关性。随着地产支持政策的出台,地产销售面积触底后,家电及家居地产链有望景气回升,形成补量逻辑。同时,当前地产链的家电、家具等处于估值底+业绩底+持仓底,有望随着地产的底部抬升,迎来盈利和估值的修复。尤其关注兼具实用和成长性,有望带来市场增量的智能家电、集成灶等新兴品类。
07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直接融资将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比较来看,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红利,中国券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对比中美两国金融行业龙头公司,和保险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水平。相较而言,国内券商的市值水平距离国际券商还有一定距离,以高盛集团为例,目前市值是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市值的3倍有余。但是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突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20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资本市场改革就是其中的方向之一。通过进一步聚焦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在发挥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的同时,打造航母型券商也将带来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A股推行全面注册制具备基础,注册制促进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将助推经济结构转型。自2019年6月科创板注册制开始,到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当前A股注册制改革已经处于第二步存量市场改革阶段。经历三年多的平稳运行,为A股起到了正面的示范效应。从融资功能来看,尽管中国近20年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2021年直接融资比例为12.5%,整体融资结构仍旧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融资效率来看,注册制流程的简化叠加上市门槛的降低,令企业上市周期大幅缩短。从市场角度来看,严格的退市制度叠加打破23倍发行市盈率,在考验投资者定价能力的同时,也将驱动投资者更加注重长期基本面投资。因此,通过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加强直接融资渠道,将助推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
08
电子行业新一轮库存周期开启
Z世代崛起激发新消费活力。随着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以消费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消费长期趋势依然确定。而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消费电子也处于库存周期低位,明年有望迎来底部反转,相关细分板块也值得持续关注。
半导体方面,自2021年Q3步入下行周期以来,按照历史上平均约1.5年左右的下行周期来看,目前已经处于周期下行的后期,有望在2023年企稳。被动元器件方面,台股MLCC营收同比降幅收窄,下行周期正在进入尾声。
09
VR/AR奇点已至,元宇宙新纪元正在开启
2023年有望成为VR市场破局的拐点之年。当前智能手机已经发展至平台期,其在技术创新与渗透率方面的发展空间较为受限,而VR/AR行业整体还处在快速成长期。2010年是智能手机放量增长的开启之年,2021年VR/AR头显出货量为1123万台,较前期明显放量,根据IDC预测2024年VR/AR头显出货量将达到2130万台。
展望未来,元宇宙很有可能将引领继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后的第四波科技浪潮。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从形态上来看,元宇宙是构建在区块链、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电子游戏、交互等“BIGANT”六大底层技术之上的,是一个可以映射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数字生态。元宇宙的提出打破了传统互联网在感官上的局限性,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作者和建设者。
10
虚拟数字通证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BTC 价格周期与其减半周期息息相关。从比特币诞生至今,BTC已经走过完整的三轮价格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四轮价格周期中的下行阶段。完整的 BTC 价格周期大约持续四年。本轮BTC周期始于2019年2月,起始价格是3359美元/枚,后来曾在2021年11月突破6.7万美元/枚的历史高位。受到监管收紧,美联储政策转向,以及行业内杠杆去化等因素的影响,加密货币已经再度步入下降周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BTC已经跌至16570美元/枚,较高点下跌超过75%,正在逐步接近本轮周期低点,随着2025年减半周期临近,叠加美联储货币政策拐点初现,FTX交易破产落地,BTC正在逐步接近本轮周期低点。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产业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