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5-13 12:00:12讯:
近日,22家上市车企公布2022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受上游原材料价格走高、缺芯少电等因素制约,叠加疫情多点暴发供应链紧张等多重风险因素掣肘,汽车行业面临新挑战。
缺芯持续+供应链收紧,稳定产能是关键
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汽车行业缺芯问题初显,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供应锐减的原因减产规模约为1000万辆,中国范围内减产近200万辆。据国际汽车行业数据公司AFS预测,受目前环境影响,全球汽车制造商将在未来进一步减产。
受疫情影响,2022年至今,上海、长春等地整车工厂先后启动封闭管控等防疫措施,多家车企进入减产或停产模式。行业零部件供应商也未能幸免。3月底开始,安波福、博世、采埃孚、博格华纳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陆续进入生产物流停滞状态。如何稳定产能,成为汽车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从一季度整体批售成绩来看,各大车企都有一定程度下滑。但有部分车企通过提前布局抢生产,减少了疫情带来的损失。得益于2022年一季度各月的强势表现,截至上月,上汽大众年度累计销量达36.12万辆,实现同比1.07%的增长。作为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品牌之一,表现出较强的交付能力和企业韧性。目前,上海公布第一批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 上汽大众已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有核心技术,有储运能力,对供应链控制力比较好的企业,经营情况会比较好,相反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如今汽车制造的效率很高,全面复工复产后,相信后期能将产量追回来”。在谈到车企生产能力时,中汽协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这样说道。
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面临“涨价潮”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品经历了多次涨价。4月以来,燃油车也开始了涨价的步伐。日前,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相继宣布涨价。5月11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宣布上调其大众品牌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MSRP)。本次价格上调涉及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含ID.纯电系列,PHEV插电混动系列),上调幅度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燃油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元至3000元不等。
除产能收紧导致行业短期利润承压之外,多家车企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推升造车成本的主因。此前,魏牌CEO李瑞峰坦言,当前汽车产业的成本上涨压力还暂时找不到缓解的办法。“新能源补贴退坡还能挺一挺,芯片短缺也能熬一熬,即便一直忍受亏损,我们也没有转嫁给用户和经销商。但现在不光是芯片,电池材料的成本持续上涨,钢铁、橡胶、铝合金的价格都在上涨,确实真的扛不住了。”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受镍、钴、铝等原材料和汽车零部件价格上涨影响,广汽集团2021年成本增加70亿元。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Nicolas Peter表示,由于铑、钯、钢等原材料成本上涨,宝马整体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12亿美元。本田首席财务官Kohei Takeuchij近日也表示:“我们通常通过内部努力削减成本来消化成本上涨,但如今涨幅太大,已无法消化”。
破局行业危机,提升竞争力是核心
二季度汽车市场依旧面临复杂的营销环境,涨价或将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我们分析认为车企应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赋能品牌价值与抗风险能力。以上汽大众品牌为例,3月起,品牌旗下新车密集发布,展现出企业应对困境的决心和能力。3月31日发布的凌渡L,仅预售期订单量就达到了18117辆;4月7日,上汽大众发布2022款ID.纯电家族,为更多新世代年轻消费者带来出行方式新选择。此外,上汽大众还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上汽大众品牌几乎全车系标配ACC自适应巡航、启停和能量回收系统等,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慧车联系统、抬头显示等先进科技大量应用在新车上,实现了产品力的全线升级。有消费者指出,与新能源车企相比,上汽大众等传统燃油车品牌涨价并不多。也有消费者指出,涨价、补贴退坡或许是车企和消费者要共同经过的一关。“当车企能够经受住成本上涨的考验不把价格升的太高,当消费者逐渐接受为真正实用的汽车科技买单,汽车市场或许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涨价行情持续,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价格变化
从部分车企的终端反馈来看,前期的涨价并未熄灭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尤其是头部品牌和高端车型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买涨不买跌”“消费前置”成为汽车市场消费新逻辑,有消费者直言“由于价格一直在涨,每一天都是抄底的最好时机”。对此,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有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消费者,应当更多地去考虑汽车的品质,而非价格波动。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也提出:“新能源汽车可能还会出现涨价潮。对于刚需一族而言,只要价格达到心理可接受的预期,就可以考虑及时入手。”
近期中央和地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密集出台,对汽车消费起到持续催热作用。在一个更加繁荣的汽车消费环境下,不管是涨价还是降价,都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最终将会回归品牌力和产品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坚持理性消费、价值消费,及时入手、按需购车,正确看待市场价格变化。对于车企来说,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转型升级,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汽车产业不断释放消费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