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池技术路线的不确定以及利润遭到上游挤压等因素影响,2021年,光伏电池扩产出现低谷。然而,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4月1日,电池龙头通威股份(行情600438,诊股)宣布将投资建设年产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总投资预计120亿元。
具体来看,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拟与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在眉山天府新区青龙街道投资建设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16GW电池项目投资约60亿元,力争于明年12月底前投产,二期16GW电池项目将择机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抛出最新投资方案之际,通威股份于不久前刚刚完成了12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不过,本次可转债募投项目主要集中于硅料和硅片,与电池关联并不大。
2020年初,通威股份曾发布一份2020-2023年业务发展规划,其中关于光伏电池的安排显示,2021年产能目标是40-60GW、2022年目标是60-80GW、2023年目标是80-100GW。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隆基、晶科、晶澳等厂商纷纷公布了产能扩充计划,多数涉及电池环节。其中,隆基计划扩产30GW电池产能,晶澳计划扩产不低于10GW电池。与这些厂商的垂直一体化布局不同,通威是专业布局电池环节的厂商,尚未搭建起垂直整合产业链。
根据PV InfoLink的数据,去年下半年,垂直整合厂家都有新的电池片产线持续上线、自给率持续提升,专业电池片厂家市占率逐渐被瓜分,增长幅度开始缩减。具体而言,前五大专业电池厂在2020年的出货年增率达到81%,而2021年出货年增率则缩减至36%。
事实上,在隆基公布上述扩产计划时,市场就普遍认为,隆基此举是在补齐自身电池短板,因为隆基过去一直都是硅片、组件产能高于电池产能。那么,在一体化厂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像通威这样的专业化厂商是否仍有空间,此番扩产又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支撑?
对于这一疑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从确定性的趋势来看,未来光伏需求一定会增加,而且增速非常快,市场蛋糕在变大;
二是即便一体化厂商在扩充电池产能,但目前来看,一体化厂商的电池、组件产能没有一家是按照1:1比例来配置的,最高为0.8:1,因此,留给专业化电池厂商的空间还很大;
三是市场上继续有新进入者要做组件,而这些企业没有电池产能,例如双良节能(行情600481,诊股)以及中环股份(行情002129,诊股)旗下的环晟光伏等。
从PV InfoLink的观点来看,今年,专业电池片厂家生存空间仍是持续消弭,垂直整合厂家可借由自身电池片产能压制电池端的利润,该机构预计,部分专业电池片厂家除了研究高端差异化的产品外,拓展上下游供应链、或联盟合作的情况将持续增多。
通威股份近日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虽然公司净利润增速明显,但从公司披露的原因来看,主要还是受益于硅料业务同比量价齐升,并未谈及电池业务情况。去年,由于光伏上游价格飙涨,电池环节利润受到挤压,另外一家电池龙头爱旭股份(行情600732,诊股)日子也不好过。今年一季度,硅料价格维持高位,光伏电池环节的窘境很可能延续了去年的态势。
正如前述,由于去年光伏电池处在技术变迁的十字路口,行业内的扩产步伐有所放缓。作为电池龙头,通威此番扩产的另一个焦点是公司将采取何种技术路线。
公告中,通威并未明确这一问题,仅表示,公司已在 HJT、TOPCon 等新型电池技术领域进 行了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并取得领先的研发成果。未来,公司将适时导入新型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进一步推进大尺寸、薄片化发展趋势,提高新技术产品的综合性价比。
的确,电池技术已经成了当下光伏行业的必争之地。不久前,因晶科TOPCon电池、组件不及预期一度引发市场焦虑,另外,隆基3月底官宣了无铟HJT电池,阿特斯则表态称年内HJT将取得里程碑式技术进步。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有一项预测数据,2022年,N型电池(HJT、TOPCon)占比有望从3%提升至13.4%,TOPCon电池2022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HJT有望超过13GW。此外,迈为股份(行情300751,诊股)的预测显示,今年HJT扩产计划会在20GW-30GW的规模。
这样的规模看似不小,但实际上反映出行业参与者仍处在探索阶段。一家电池厂商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规模平摊到众多行业龙头身上,只要每家做出1-2GW的试验产线就可以达到预测的扩产规模,言下之意,行业远没有进入选定下一代电池技术并实施大规模扩产的阶段。
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光伏电池的扩产周期在6-9个月,而通威股份本次投资的一期项目投产时间为明年12月底前,这就意味着还有大把的时间留给公司做决策,以确定究竟大规模扩产哪种技术的电池。至于哪种电池技术能在行业里脱颖而出,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