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十大机构论市:多项政策形成合力A股将逐步企稳并进入中期上行通道

加入日期:2022-3-27 18:52:4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3-27 18:52:49讯:


  本周沪指下跌1.19%,下周A股将如何运行?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的最新投资策略,供投资者参考。

  中信策略:多项稳增长政策将形成合力 A股将逐步企稳并进入中期上行通道

  A股已从情绪驱动回归基本面驱动的常态,并将进入政策的关键发力期;近两周来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稳增长政策发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迅速提升,多项政策组合将逐步推出,并形成合力;二季度经济将逐步修复,A股也将逐步企稳,并进入中期上行通道。首先,本轮国内疫情影响预计主要集中在3~4月份,对经济的实际影响较大,或拖累一季度GDP同比增速0.5到1个百分点。其次,稳增长政策发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迅速提升,预计将二次发力,选项包括:地产政策加大托底力度、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再发力、财政减税降费并加快支出项目落地、基建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地方政府针对微观主体纾困方案落地等。最后,外部风险冲击的高峰已过,俄乌冲突日趋明朗,港股和中概股的监管影响不改其中期修复趋势。配置上,建议把握稳增长政策二次发力的关键窗口,紧扣相关主线,重点围绕“两个低位”均衡布局,迎接二季度价值和成长的共振上行。

  中金策略:A股磨底阶段保持耐心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短期市场仍可能反复,但“稳增长”政策更有针对性地发力可能也将逐渐带来基本面预期的改善,类似前段时间大幅下跌的阶段可能已经结束,市场短期可能仍处于磨底阶段。结合近期市场调整后的估值已逐步接近2018年12月和2020年3月底部的水平,我们认为中期维度,市场机会大于风险,未来若配合市场成交可能进一步萎缩至7000亿元左右等交易情绪降温的指标,可能更有助于判断市场的阶段底部出现。未来关注潜在的四方面转机:1)俄乌局势明朗和全球通胀压力缓解,带来“滞胀”担心边际缓解;2)“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尤其是目前担忧较多的房地产等领域;3)国内局部疫情情况进一步明朗;4)中美关系边际趋稳,中概股问题相对明确等。

  国君策略:螺蛳壳里做道场 短期以横盘震荡为主

  从政策底到市场底,做好防守反击,而不是趋势反攻。如果以估值角度衡量,本轮上证调整的最低点3023.30已经接近2018年悲观情形的定价,叠加金稳会的加持,部分投资者开始交易趋势反攻。但是这一期望极有可能落空,从当前股票定价角度来看,企业盈利预期下降以及贴现率预期上升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叠加疫情短期的蔓延和强有力的管控,经济增长与企业盈利见底程度和节奏的能见度进一步降低。我们即使参考2018年股票见底的行情,在2018年10月19日决策层喊话稳定军心之后,A股在年末的交易仍显得困难,直到2019年1月中旬天量社融的出现改变了投资者对基本面和信用宽松的悲观预期,开始交易趋势反转。从策略角度看,春天最终会到来,我们也要为终将到来的春天做好准备。但是其前提是,在需求侧政策和基本面预期清晰之前,投资者仍需要做好防守和等待。

  中信建投策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

  回顾历史发现:上证指数连续下跌5周及以上的情况在2005年以来共出现过17次,此前16次反弹概率为62.5%,探底概率为37.5%,2016年以来反弹概率83%,探底概率17%。因此我们认为,在前期市场的经济下行压力、通胀压力以及流动性紧缩压力等悲观预期快速释放之后,指数层面有望迎来中短期维度反弹。展望后市,4月的A股市场有望从明显的政策失望重回政策期待的逻辑。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对于我国3月和接下来4月的经济都造成了显而易见的破坏。消费、出行、物流、生产均受到影响。而新增信贷较差的结构也暗示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政策依然需要“以我为主”,新一轮的宽松和稳增长政策势在必行,市场将对于4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抱有更大的期待。

  国海策略:政策底到市场底如何演绎?

  A股“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的周期见底特征较为清晰,市场底一般滞后于政策底1-3个月左右出现,政策发力的初现成效导致市场对未来经济预期开始由悲观向乐观转变。经济底一般滞后于政策底3-6个月左右出现,标志着前期压制市场的负面因素得到根本性缓释,之后A股也开始从底部企稳回升。2008年的政策底领先市场底一个半月左右,经济底则滞后于市场底出现,前期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是导致市场再度走弱的主因。2012年的政策底与经济底基本重合,市场底则滞后两个月后方才出现,在缺乏超常规刺激政策的情况下,情绪面的扰动是市场反弹后再次回落的主因。2015-2016年的市场底滞后政策底约5个月,“熔断”机制设计缺陷、汇率贬值压力叠加经济修复预期不稳主导了本轮下跌。2018年的政策底至经济底持续了54个交易日,期间宽基指数震荡磨底,市场情绪在三季报业绩不及预期的背景下维持疲弱,随着2019年初经济阶段性企稳,市场情绪才有所修复,市场与经济同步见底回升。2020年政策底至经济底持续了36个交易日,期间宽基指数震荡下行,市场恐慌情绪是主导因素,后续在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和美联储的超常规刺激下经济底与市场底同步确认。

  国盛策略:四月不决断 季报窗口期内市场有何规律

  疫情扩散之下,稍有起色的旺季需求重新回落,部分高频数据降至历史低位。3月以来国内新一轮疫情的扩散,对旺季的开工复产造成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房地产前端销售同样未见起色,销售及土地成交均再破前低。历史上,所谓的“四月决断”,是建立在重要会议召开完毕、上市公司业绩披露且旺季经济数据如期落地的基础上,但当前疫情扰动下旺季需求推后,也导致了决断窗口再度推后。参照2020年二三季度的疫后复苏过程,二季度中后段是重要的观察窗口,若本轮疫情扩散能够在4月初得到有效控制,则信用底到经济底的传导有望在二季度中后期实现。

  兴证策略:二季度有哪些潜在的超预期和风险点?

  “政策底”+“市场底”已经出现。一方面,随着俄乌冲突恐慌情绪显著释放、美联储3月加息“靴子落地”,海外市场“幺蛾子”最多、投资者避险情绪最强的时候已经过去。另一方面,国内政策放松的方向明确,金融委会议针对市场最关注的A股大跌、中概股监管冲突、港股暴跌、互联网监管等问题“对症下药”给出明确部署,“政策底”已然明朗。大概率情形,市场将进入一段指数震荡整固、投资者情绪逐渐修复的窗口。投资策略:“小高新”+“大金融”“哑铃型”配置:一方面,在调整较多的医药、计算机、“新半军”中自下而上寻找符合“小高新”特征的标的;另一方面,关注受益于“稳增长”预期的金融地产、新老基建等板块。长期,继续聚焦科技创新的五大方向。

  西部策略:如果海外疫情再度反复 对市场会有哪些影响

  海外疫情仍有反复风险,整体市场影响有限,但是结构上有望倾向成长。今年3月以来随着海外防疫措施不断放开,叠加近期BA.2变种的传播,海外疫情出现反弹迹象,全球7日平均新增确诊病例近160万例。从近两年来看,西方传统假期期间海外疫情往往呈现出阶段性反复的特征,随着4月复活节假期的临近,未来海外迎来新一波疫情反复的概率正在显著上升。我们复盘了2020年海外疫情反复对美股的影响,整体来看疫情对股市的影响呈逐渐减弱趋势,在2020年6月、2020年9月与2021年7月前三次疫情复发过程中美股与A股成长板块显著跑赢价值板块,而在2021年11月疫情第四次复发时疫情并非市场核心关注点。从当前来看,中美成长板块目前仍然具有较高的联动性,如果未来海外疫情反复,引发对于经济和流动性预期的修正,对于A股成长板块有望带来情绪提振。

  信达策略:V型反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A股历史上一般熊市时间比较久,不过也出现过短暂熊市(季度内跌幅>20%)后的V型反转,比如2009年Q4、2010年下半年、2013年下半年。出现季度内较大调整后,V型反转的条件有两个:(1)未来半年内业绩持续超预期;(2)估值极低+政策极宽松。我们认为第一个条件年内很难出现,第二个条件有可能在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出现。如果参考美股的经验,V型反转只需要货币政策的再次宽松,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与A股历史非常不同的上行风险。短期来看,之前两周的反弹,空间上走得太快,时间上还没到,所以可能需要让空间等等时间。反弹核心驱动力是“超跌反弹 + 政策稳定预期 + 季报前后估值和业绩匹配度再修正”。第一和第二个动力已经兑现了很多,第三个动力还有余力,随着4月初一季报逐步披露,有可能把反弹时间延续到4月中。战略上,2022年将会是压缩版的2018-2019,上半年类似2018,下半年类似2019。

  民生策略:布局 直到通胀的尽头

  供给冲击下,供给曲线的末端是近似垂直的时候,价格将会上涨直至没有任何需求承接,一个较好的衡量价格水平已经“杀死”了多少需求的方式则是观察产业链的利润分配,而不是简单认为没有需求增长就不会有通胀:当中、下利润被上游压缩到一定的极值时,才会有足够多的个体停止生产,将对上游的需求压缩至供需缺口逆转。我们首先发现的是即使在美国通胀水平如此高企的当下,也还有中下游利润空间未被上游所“吞噬”——1970年代上游利润占比最高时达到38.2%,而2021年平均的上游行业利润占比仅15.4%;第二,以国内而言,自2020年三季度起,上游利润占比开始上升,但当前上游利润占比仅略微超过疫情前水平,上/下游和上/中游利润比相对于历史最大值有很大差距。从市场定价来看:当前上游相对于下游的相对PB估值倍数仅达到2019年三季度的水平,还未到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时的水平,此时隐含的是中下游成长股居多的领域未来盈利能力可以持续维持和改善的预期,显然不符合“杀死需求”这一定价标准。最没有对“大宗商品”定价做好准备的可能是中下游的需求敏感型行业。当前新的变量是,各国决策者都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上支持下游,实质上增加了上游盈利的持续性。

(文章来源:顶尖财经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顶尖财经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