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11-24 17:26:58讯:
作为电化学储能大家族中的“新秀”,近期“钒电池”产业化大幕逐渐拉开,政策面也释放积极消息。
23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钒电池系统集成达1GW/年。受此消息及市场因素影响,24日多支钒电池概念股走强,振华股份盘中涨停,钒钛股份盘中涨幅达5%。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四川省将形成布局合理、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和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集群,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钒(以五氧化二钒计)产品达10万吨/年,钒电解液达7.5万m3/年,钒电池系统集成达1GW/年。支持钢铁企业加大对钒的应用,促进钒在钒电池等非钢领域的应用,支持“新能源+储能”钒电池储能示范。
一位电池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份意见是目前国内少有的省级层面钒钛产业规划,因为四川省拥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目前央企鞍钢集团旗下钒钛产业上市公司攀钢钒钛(现更名钒钛股份)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产钒企业,也是国内主要的钛原料供应商,因此四川在政策层面率先做出规划很好理解。
公开资料显示,四川省西南部的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目前,攀枝花已形成了从钛原料到钛制品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钛矿供应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钒钛制品生产基地。
钒电池,即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活性物质为循环液体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容量更大、更安全环保、循环寿命更长、能量转换效率高,早在十几年前它就被认为是储能电池中的“希望之星”。
为何这个看起来完美的储能方案,却一直未能在商业领域获得应有的关注?
鑫椤资讯分析师张金惠对第一财经表示,究其原因,一是技术难、能量低,二是成本高、价格贵。“钒电池的初装成本偏高,通常是锂电池的两到三倍。而且由于产业链不成熟,规模较小,它的电解液价格波动比较剧烈,整体偏高。如果做一个四小时的钒电池储能电站,它没有锂离子电站合算。但是随着使用时长的拉升,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如果做一个八小时的钒电池储能电站,它的性价比就可以超越后者了。因此,钒电池更适合应用于静态储能系统和长时储能系统。”
今年四季度以来,钒电池储能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首个GWh级别集采开标、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
11月22日,钒钛股份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披露,公司与大连融科共同投资成立了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22年内在攀枝花市建设电解液产线,实现产能2000立方米/年,预计202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后续双方将根据市场情况协商建设更大规模产线。
申万宏源研报认为,预计后续随着技术突破,电堆等成本将不断下降。此外,电解液几乎可完全回收利用,规模化后钒电降本空间广阔。同时我国钒产量在全球占比高达66%,远高于锂矿的14%,资源端更具保障。因此,钒电储能在注重安全性的中大型储能领域大有可为,是对当前主流锂电池路径的重要补充,预计2025年在新增电化学储能中的占比将提高至1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钒钛资源开发实际上也属高耗能产业。在今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多次强调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的背景下,钒钛产业是否受到影响也引发市场关注。
四川省发改委在11月2日公布的关于一份政协提案的复函中表示,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有关要求,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产业的关键工艺项目不纳入“两高”项目清理范围。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将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研究制定钒钛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基准和标杆水平。同时,经济和信息化厅也将在全省开展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行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并纳入省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库管理,利用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对技改后年综合节约能源量1000吨标准煤(等价值)以上且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支持。”上述复函称。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高级顾问张邦绪此前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钒钛资源开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项高载能工程,但是从产值能耗比、全产业链来说,其具有很强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特征。“从产业综合能耗与总产值比来说,虽然能耗较大,但产值也大,且产值远远大于能耗。”
针对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难点,张邦绪表示,首先钒钛磁铁矿作为特大型多元素共生矿,存在较大综合利用空间,资源本地转化率、深加工率和高端应用率还有待提高。其次,钒钛磁铁矿成矿条件特殊,在国内国际可借鉴技术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大、投入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在钒钛新材料方面还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他建议,构建世界先进产业集群,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集群式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