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的连线时间。截至3月8日,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已举行了两场“代表通道”、两场“委员通道”,共计14位全国人大代表和15位全国政协委员透过两会窗口对外发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的“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上都出现了哪些热词。
热词一:科技创新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与“创新”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较前两年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创新”一词,足足出现了40余次。
政策层面上,数据显示,政府真金白银地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例如,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在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众多委员们纷纷表达了对科技创新的感想。
对于外界最关心的“卡脖子”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表示,下一步中国要加大加快投入力度,希望有更多目光关注这一产业,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这一产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在中国制造和创新如何结合与突破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指出,接下来中国要从软实力入手,着力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特别是盈利能力。
此外,创新不仅要与制造结合,还需要加大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保护创新就是要保护企业的积极性,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保护创新和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
热词二:粮食安全
除了科技创新外,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粮食安全同样引发了委员们的热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粮食安全这根弦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而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2月2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万建民还表示,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平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安全线。“更重要的是,我国人均产粮量超过消费量,粮食是够吃的,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难能可贵,也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那么今年粮食安全生产有多难?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粮食生产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往后还要防倒春寒、春旱、倒伏,后头还有‘干热风’,最后还有一场叫‘烂场雨’,把这五关过了以后,我们今年的形势也许会好一点。”
万建民指出,一些生产用种子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部分种源仍依赖进口。因此,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从种子资源收集保存、种业科技创新、优势企业培育等方面来加强粮食安全。
热词三:乡村振兴
另一个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热词是乡村振兴。在“十四五”规划中,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对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表述已变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虽然还是原来8个字,但是顺序变了。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金书秦评论称,以前乡村振兴需要资源,各地各部门要优先保障。现在是要求各地各部门主动拿出资源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这意味着中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意愿更加强烈。一定程度上,就是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倡导变成要求。
对于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技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表示,“我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将和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则提出,要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