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我就是在那年第一次来到深圳探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整个深圳只有老街戏院那边一个红绿灯,那时候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一达通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肖锋回忆起自己初到深圳时的情形。
从1980年第一次来深圳探亲,1987年正式在深圳就业,从事外贸工作;到2007年投资一达通,再到2010年一达通正式整合进入阿里生态圈。肖锋在深圳外贸行业工作了30余年,他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工地,到大工厂,再到大都市的转变。
肖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深圳特区的40年,也是深圳外贸40年,深圳以外贸兴市,只有在深圳这块土地才能诞生一达通。不仅因为深圳拥有大量的外贸型企业,具备海陆空关口,市场需求大,在这里诞生的外贸综合服务最全最及时,还因为深圳市政府对新外贸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宽容。
一达通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肖锋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外贸黄金时代:嗅觉灵敏的人都做老板了
来深圳探亲的7年后,1987年,肖锋正式来到深圳工作。虽然只过去7年,深圳的面貌却发生了许多改变,“之前来深圳的时候只有一个红绿灯,87年的时候就看到深圳正在建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蛇口那边也在建,深圳整个是一个大工地”。
肖锋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已经改革开放9年了,深圳很多东西都比内地要先进一些,工资也大幅超过内地。刚来深圳的他进入了深圳市长虹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通讯)做进出口业务,彼时内地的工资每月最多只有80多元,而他在长虹通讯一个月能拿到800多元,几乎超过内地10倍。
因为在长虹通讯做进出口业务,肖锋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购电子元器件。据肖锋回忆,从电子产品角度来讲,当年深圳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就是电子产品的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的市场、制造工厂全部没有,因为毗邻香港,所以很多都是从香港进口。
据了解,1978年“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的企业贸易形式就在中国大陆出现,此后这类企业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深圳外贸的主力军。
从1978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都是这样,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深圳这边的企业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很多大企业都在深圳加工,慢慢地鞋子、家具、电子产品等配套材料供应商也来了,在产业链不断完善之时,商机就出现了。
“一旦产业配套搞起来以后,许多人就学会了开工厂。比如说之前认识的一个70后保安员,他当时在一家做硅胶工艺品的港资厂做保安,时常会遇到前来谈生意的外国人,后来那个保安就自己成立了一间工厂。”肖锋回想道,“因为生产也不是什么高科技,深圳产业配套很齐全了,原材料都可以找到,搞起来之后他有一两个固定的熟人订单,就可以维持他的工厂”。
外贸服务应运而生:创立一达通服务中小企业
不过,外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在2000年之前,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非常严格,早期进出口经营权要由当时的外经贸部来审批,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下放到省一级政府来审批,外贸不是谁想做就能做。
肖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时只有一些大型的外贸集团才有进出口经营权,所以工厂的发货人需要委托这些进出口代理公司代理出口手续,并且收取货值1%~5%的代理费。这一制度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才逐步开放,到2004年新《外贸法》才把进出口经营权改为“备案制”。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贸的门槛大大降低,肖锋和另一位创始人魏强意识到进出口企业外贸综合服务的商机来了。经过对当地企业调研,他们发现外贸行业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小,90%外贸公司的客户数量都在十个以下;二是中国的外贸规则复杂繁琐,通关手续高达上千种,这对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头疼的问题。
于是,2001年一达通在深圳成立。肖锋告诉记者,成立之初,一达通就定下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进出口外包服务的目标,每一个订单收服务费1000元人民币,而彼时其他服务企业都是按照买卖交易额抽成收费,远高于1000元。不仅如此,在2001年一达通独立开发成功了国内第一个进出口管理系统。
就这样一直投入,一达通从成立到2007年都处于亏损境地。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海外买家受经济形式影响订单变小,国内卖家订单小而多,外贸越来越难做时,企业开始在物流等服务环节进行“节流”,愈来愈多的企业把原先自己经手的外贸业务交给一达通服务。2008年,一达通一举扭亏为盈,商家数等于前7年的总和。2010年,一达通正式整合进入阿里生态圈,以一达通为基础,阿里巴巴国际站构建了全链路一站式的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涵盖全球支付结算金融、数字化关务财税、数智化物流三大服务体系。
肖锋感慨,深圳特区40年,也是深圳外贸40年,深圳以外贸兴市,只有在深圳这块土地才能诞生一达通。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