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 (记者 康博) 今年以来,医药股的强势上涨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也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对此,来自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中科院博士出身的郝淼,详细介绍了医药行业各细分子行业的发展情况,为投资者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
郝淼介绍到,从2000年开始,我国医药行业整体进入到快速增长期,然而当时国内企业与外资巨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经过20年的发展,细分领域的各龙头公司在资源聚集的趋势下强者恒强,其中一些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实力提升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以医疗器械来说,在部分细分领域,国外的技术迭代已经接近瓶颈,国内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在产品质量上已接近国际水平,诸如监护仪、超声等医疗设备的优秀龙头企业在进口替代的趋势下近几年业绩增速非常明显。在冠脉支架领域,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进口替代较为彻底,对于新一代的完全可降解支架也已经有产品上市,从公布的数据看,国内龙头企业的可降解支架已经做得十分优秀。
高值耗材是一个显著受益于老龄化的细分领域,其中包括骨科、眼科、牙科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下,关节炎、脊椎炎等病症引发的相关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国内产品质量已受到临床认可,各地推行集采的背景下,相关企业业绩也出现爆发性增长。
药品方面,原料药头部企业近几年业绩亮眼,据郝淼介绍,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环保整治和带量采购大大加速了原料药企业整合,上游的原料药龙头企业话语权增强、盈利能力提升。
在领域,无论是传统药企通过研发转型还是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两方面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龙头公司,且受到了资本的追捧。郝淼认为,创新药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企业会越来越多,过去几年整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但未来会慢慢分化,这里面需要通过观察产品线布局以及销售能力建设等方面去发掘优秀公司。
郝淼表示,尽管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强劲,但还是应该看到,在药品创新上,由于国内外在科研、教育方面的差距,导致行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然而随着大量海外优秀科研人才的回归,相信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研发实力也将得到提升。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最近几年,医药行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持续被投资者看好,从近期发布的业绩报告看,如创新药、原料药等企业业绩增速也非常明显,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对行业可能并不很清楚,您能简单介绍几个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格局和方向等情况吗?
郝淼:医药的细分领域比较多,甚至有的细分领域只有一两家上市公司,所以非常复杂,我们可以大致分一下,比如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等。药品里面又可以分为生物药、化药、中成药、原料药,也可以换一个方法来分,比如医药这块也可以按创新药、仿制药划分,创新药就是专利期内的,仿制药就是过了专利期的大家都可以仿制的。
我们先说一下药品,创新药最近很火,中国的创新药企业中有一些是从传统仿制药巨头转型过来的,通过投入研发资金逐步,还有一批属于纯创新的企业,就是说从企业成立开始就没有仿制药,比如资本与海外归国的科学家结合建立的企业,后者港股中比较多,科创板也陆续上市了几家。可以看到,这两类企业都得到了资本的追捧,我认为创新药这个方向是未来的大趋势,企业会越来越多,未来几年会慢慢分化,目前投资者主要关注产品线,未来需要更关注企业的销售能力。
仿制药这块也分化学药、生物药,需要具体分析。生物制药如生长激素、单抗、胰岛素、疫苗、血制品等,特点就是生产技术壁垒比较高、竞争厂家比较少,虽然专利到期了,但是别人要仿制还是比较难,所以生物药的格局比较好,未来几年我们都比较看好。
化学仿制药的日子就比较难过了,之前国家搞带量采购,价格就打压的比较低,去品牌化、价格竞争,过去一个仿制药可以卖几十亿,现在带量采购出来后价格肯定是维持不住的,未来这种仿制药的价格竞争肯定非常激烈,对于单纯做仿制药的企业来说未来是比较悲观的。
原料药头部企业这几年业绩非常好,我觉得这有一个大背景,就是环保整治和带量采购,原料药的供给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环保整治使得小产能退出市场,环保达标的龙头企业受益。带量采购使得下游仿制药制剂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而上游的原料药企业的话语权提升了。经过多年的市场化竞争之后,原料药各个细分品种都诞生了一些寡头供应商,他们是有很强的议价权的。因此,原料药近年的快速增长是有深刻的产业背景在里面的。
药品大致就是上面这些,我们再说器械。器械大致分一下,比如医疗设备,监护仪、超声、X光机、核磁共振这种大型的设备,这块我觉得也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国家鼓励国产替代,国内厂家也很好的响应了这次疫情对相关设备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这其中的一些设备,海外的技术创新迭代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了海外的水平,所以医疗设备代表性企业这几年的业绩增速比较亮眼。
还一个就是高值耗材,比如骨科、眼科、牙科这种,部分国产产品质量也已经和国外接近了,在质量受到认可,政府又在推动集采、鼓励进口替代降低成本的背景下,业绩都有爆发性的增长。从医疗器械整个板块来看,还是受益老龄化、、国家投入加大的影响。
然后是医疗服务,包括眼科、牙科医院等,连锁化、规模化的扩张,需求也很旺盛,也有消费升级的因素,所以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还有就是商业这块,比较看好连锁药店这类。其实看海外的资本市场,药店龙头企业的市值非常大,中国药店行业还比较分散,未来的整合空间是非常大的,近几年我们也看到市场对于药店板块给的估值也是很高的。一方面是因为整合的空间大,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国家的医药分开政策、处方流转这个趋势。
大致的方向就是这些,我们发现这些领域都涌现了一些代表性的企业,其中龙头公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或者说资源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2000年之后,整体经济增速较快,医药行业的增速也比较快,近几年宏观增速慢下来,医药行业也放缓,更多的呈现出结构分化的特点,强者恒强越来越显著,未来几年,这种大的格局依然会持续。
问:您看好哪些细分领域,从过去很多年来看,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细分领域开始进入到快速上升期,企业业绩高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比如是老龄化带来的量的扩大,还是产品毛利的提升等等?
郝淼:对于看好的领域,其实上面也提到了一些,包括创新药,还有服务于创新药企业的如临床研发外包、生产外包;器械这块看好高质量的国产医疗器械,不管是设备类的器械也好,还是高值耗材类的也好,商业这块比较看好连锁药店类的龙头企业;医疗服务这块看好眼科、牙科这些方向。
往回看,其实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行情600056,诊股)行业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行业的增速都有20、30%,这几年下来了一些,整个行业可能在10%左右,但行业内部就出现分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高峰在近几年迎来了医疗需求的爆发,比如人工关节等骨科耗材,最受益老龄化最为明显,这个因素带来量的扩张。另一个是消费升级,大家越来越愿意用一些新药好药,比如现在癌症高发,对于一些能延缓生命的新药,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就算自费也愿意用,同时国家也在通过价格谈判,把一些相关的药品纳入医保,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受益,所以供给层面的改变也会拉动老百姓的医疗需求。
问:大概在两年前,有基金经理调研国外的研究机构,当时外方的研究人员表示我国的医药基础研究方面真正有技术优势的最多也就一家,那现在来看,我们在医药技术上处于什么水平?
郝淼:如果往回看十几年,中国的龙头医药企业确实比较少,但是这几年确实进步很快,比如海外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人才很多都是华人,近些年这些人不少选择了回国,不管是创业还是加入到龙头企业中,他们提升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大缩短了中国和国外的技术差距。所以客观的说,中国和国外药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缩小。
也有一些领域,其实中国并不一定比美国差,比如细胞治疗、疫苗等,这方面我们和国外企业已经有同台竞技的实力了。刚才也说了医疗器械领域,国外的产品已经十分成熟,处在技术升级瓶颈期,中国企业已经慢慢赶上来了。这也是近几年医药、医疗领域优质公司增长迅猛、受到资本追捧的原因。
问:在心血管领域,可降解支架、心脏瓣膜等耗材方面国内企业的技术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和国外的差距在哪里?如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在心脏瓣膜上面没有给患者多种选择,只有一种自费产品可以用,据您了解,国内企业有没有能力去为患者增加选择?
郝淼:支架这块,比如冠脉支架,国产的份额已经超过70%了,进口替代已经比较彻底了,这说明国内企业在技术等各方面都已经不差了,对于最新的如完全可降解支架也已经有国产产品上市了,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龙头企业的产品和外资品牌已经没有明显差异了。
瓣膜这块分机械瓣、生物瓣,国外大部分用的是生物瓣,像美国基本以生物瓣为主,中国目前还是机械瓣为主,未来这种局面也会慢慢扭转,生物瓣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过程可能没那么快。
机械瓣有它自身的缺陷,植入人体后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必须终身服用抗血栓药。生物瓣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时间长了容易钙化。另外,原来做这种瓣膜置换手术都是需要开胸的,国外现在越来越多用的是微创技术,也就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海外这个替代的比例已经很高了,中国应该算刚刚开始,这个前景也是很好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后的选择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价格也会逐步降低。
问:血制品行业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也是备受瞩目,但是从后疫情时期看,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发展方向上似乎企业都有自己的白蛋白、丙球等相关产品,如果单从产品来看,差异化和技术优势又在哪?
郝淼:血制品属于稳定增长的行业,有很强的进入壁垒,龙头企业在浆站审批、采浆、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小企业发展缓慢,行业加速整合趋势明显。长期看,龙头公司的产品线也会越来越丰富,不同企业在优势销售区域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差异并不显著。
问:对于抗肿瘤领域的国内企业来说,和辉瑞、诺华这些国际企业的差距在哪里?我们通过什么来追赶?比如现在国内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一些龙头的研发费用也是常年保持稳定增长,但除了费用以外,企业还需要哪方面的提高?
郝淼:中外企业还是有一些差距,国内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方面创新还是不足的,比如大部分创新药还是以仿创为主,因为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是最好的。但这种差距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多是中美两国在科研、教育这些体系上的差距。
另外比较明显的就是国际化的研发及销售能力上,海外龙头企业的实力非常强,不仅有很丰富的产品线,还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既可以投入自身的研发体系,也可以去并购好的研发企业。所以我们看到,海外医药领域的并购是非常多的。但中国的优势就是快速跟进,同时还有巨大的内需市场。
问:最近几年似乎中药在疗效方面一直有很多质疑,您怎么看中药行业的发展?很多中药企业都是老字号,但是从资金对这些老字号的青睐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分化是非常严重的,您觉得在医药创新这个大趋势下,中药企业有没有自己的优势和足够大的成长空间?这里面什么样的企业可能会跑出来?
郝淼:中药这几年大部分都是比较沉寂的,这其中有很深刻的背景。现代药品基本上都是单成分的,针对的靶点都比较明确,效果和副作用也都是明确的。对中药来说,它属于多靶点、多组分的,给临床疗效的评价带来了困难,这也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我觉得中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一个是转型,通过现有的药品产生现金流去充实研发,慢慢的去转型升级;还一个就是走询证医学的路,通过做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性,这个难度较大,但如果成功了也是一条很好的路。
还有一类就是品牌中药企业,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字号”,这类产品可能有些类似于消费品,企业只要找准自身产品定位,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产品销量上可以稳步增长,同时价格上也可以实现小幅提价,从而保障公司的稳定成长。
问:您对医药零售领域的未来发展怎么看?相关企业在扩充门店方面是否会受制于地域因素?不同地方的人文特色是否也对企业外部扩张带来了压力?以及电商对此行业的冲击如何?
郝淼:医药零售这块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虽然地域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也有一些全国性的连锁药店品牌发展的也挺好,主要还是看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并购整合能力。
电商对行业的影响一直是业内争议比较大的,我认为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更多的是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太大,连锁药店龙头企业的长期发展逻辑没有改变。从美国的情况看,有慢性病用药的邮寄服务,类似我们电商这种,从线上购买然后邮寄给患者,但是在美国,我们看到药店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终端。因为用药具有时效性,药店紧贴社区,购药的便捷性无可替代。未来随着医药分开政策的推进,O2O是可能的一种模式,比如在医院或是互联网上看病开药,然后通过离病人家较近的药店去配送药品到家。因此,对于慢性病用药、家用医疗器械等产品,电商是有一些冲击,但这块在药店销售的占比并不大,药店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的终端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未来处方药外流带来的业务增量也值得憧憬。
基金经理介绍:
郝淼,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曾经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工作;2011年加入平安证券,任医药行业研究员;2013年,郝淼加入宝盈基金,现任、基金经理。
基金产品代表:
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股票(0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