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测评 >> 文章正文

明晰笔谈:中信证券明明: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结束了吗?

加入日期:2020-5-18 9:08:0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5-18 9:08:01讯:

  核心观点

  上周五,MLF操作缩量、不降价,符合我们此前的预判。目前市场比较担心的是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结束了吗?近期货币当局传递的信号有所增多但细节不明,从疫情后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阶段匹配来看,当前海外风险加大、国内经济缓步复苏要求货币政策总量工具走一步看一步,而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目标仍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但货币政策未来将更加注重内外均衡、信用扩张。

  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但细节不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仍然不明确。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尚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疫情爆发期,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疫情持续发酵,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但仍然坚持以结构性政策为主。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不是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

  债市策略: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制约了总量宽松的空间,但货币政策趋势性拐点未到,而广义流动性支持表现为金融数据强劲,但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前期长端利率上调幅度大,在利空兑现后宏观数据空窗期和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点,可适当博弈政策超预期和海外风险因素,抓住超跌后的交易性机会,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正文

  上周债券市场结束了单边下跌行情,金融数据和经济数据出炉后长债利率有所下行,利空阶段性出尽和超跌后回调主导的交易情绪较浓。金融数据超预期而经济数据仍然体现出结构性问题、通胀延续快速下行趋势,即便货币政策操作仍然偏谨慎,债券市场的情绪也有所改观,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周四、周五累计下行2.5bp。长端利率后续能否出现更大幅度下行,则需要看后能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预期差,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是否会一蹴而就、海外逐步复工进程和疫情发展,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后续是否有更大力度的宽松推出。

  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将是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期,政策预期将主导市场行情。前期主导利率上行的经济快速复苏预期也没有兑现,宏观数据集中出炉后未来一段时间将进入数据真空期,而下周重要会议即将召开,更多政策信号将集中释放,在政策落地前预期的扰动将再次主导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作为利率的定价锚,5月以来货币政策维持4月的静默操作,债券供给增加背景下利率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货币政策难言转向,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仍然将是主导利率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释放谨慎宽松信号

  上周货币政策信号增多。上周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重启操作,是自4月份以来货币静默期间给市场传递的为数不多的信号,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取向、后续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态度是确定的,但是货币政策宽松的节奏需要与经济形势相匹配,具体会有哪些宽松工具落地表述较为模糊。虽然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拐点目前不可能出现,但上周四、周五MLF合并操作且缩量不降价,央行再次透露出谨慎宽松的态度。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宽松持续但宽松措施并不明确。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未提及 “货币供给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宽松有想象空间。但是如果仔细对比过去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对货币宽松的工具表述笼统,没有明确的超预期工具表述。这与全文的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央行强调依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力度、重点和节奏,不同的经济环境要匹配不同的政策工具。

  降准缺席、MLF缩量不降息,央行货币政策仍然“静默”。5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大,截至5月17日公布的发行计划,当月净融资规模已经接近2019年以来的峰值,市场对资金面波动担忧较强。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发行高峰都有央行维稳资金面的身影,虽然2019年6月政府债券发行高增央行降准力度较小,但当月开展8250亿元逆回购操作是除2019年1月份之外的最高规模。5月份债券供给压力加大但市场对月中再次降准预期没有兑现;此外,5月14日2000亿元MLF到期没有续作,5月15日新作1000亿元MLF,两日操作合并且缩量不降息。以上操作都说明央行在面临资金面波动风险时仍然没有采取积极的对冲态度,可以认为是抱着时候补救的心态。

  此外,4月底、5月初资金面波动期间央行未开展流动性操作,根据我们跟踪的DR007偏离度指标一度来到0.2,远远高于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央行始终没有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在一定程度说明央行对当前资金面的水平较为认可,对资金面波动的容忍度也有提高。

  货币进入新阶段:结构与内外均衡

  结构性问题需要结构性政策

  国内疫情爆发后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操作不同。在第一阶段的疫情爆发期(2月初),央行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为主,目的是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包括大额流动性投放、降息等;在疫情持续发酵的第二阶段(2月中旬),央行与财政部等针对性加强对防控疫情地区和行业的货币金融支持,防疫专项再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名单管理等等;在国内疫情从高峰逐步回落第三阶段(2月下旬到3月末),央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复工复产,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定向降准、降息等。

  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稳企业保就业是政策核心目标。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大中型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6.6%,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需求端难以恢复的问题成为政策的核心,就业问题也更为凸显。稳企业和保就业本身是一体两面,只有保护了市场主体才能实现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在生产端,企业是主体,在消费端,居民是主体,而生产端是市场存在又需要依赖消费端的市场存在。需求端修复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形势之下的消费场所关闭,更重要的是疫情对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影响。前期支持复工复产是在支持生产端的市场主体,当前稳企业保就业是在进一步支持消费端市场主体,保住就业岗位、稳定收入预期。

  保护市场主体,就必须容忍加杠杆。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在就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情况答《金融时报》记者问中提到,当前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从宏观角度看就是M2增速和社融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如此才能发挥逆周期政策的调节作用。但实际上对宏观杠杆率的妥协背后实际上仍然是结构性的需求,稳企业保就业的着手点是覆盖范围广、抗风险能力低的小微企业,企业收入大大降低、现金流紧张,要维持市场存在就必须新举债,杠杆率自然上升。因而容许杠杆率阶段性提升,尤其是要支持企业部门加杠杆,这也是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宏观调控结果。我们看到2020年一季度社科院口径的宏观杠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企业部门加杠杆幅度接近2009年一季度。

  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不再是狭义的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广义流动性和企业信用扩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是后续政策重点。当前的就业本身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就业岗位消失风险远大于大型企业。因而当前政策的核心目标并非压低银行间资金利率水平,而是加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因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鼓励银行信贷投放、补充银行资本金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提高对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造业融资的考核权重引导信贷投放等等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仍将是政策重心。与之相比,虽然降息降准仍有空间,但相比前期以降准降息为主的操作,力度和节奏将阶段性放缓。

  外部风险加大,政策寻求内外均衡

  海外不确定性增大。一方面是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IMF估计2020年189个成员国中有170多个国家人均收入出现负增长,全球价值链生产停滞、产业链中断带来了供给萎缩以及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下降导致的消费和投资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另一方面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降息和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全球负利率程度加深,外政策空间压缩制约全球经济修复力度,而政策超宽松和流动性泛滥将冲击国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

  货币政策寻求内外均衡。国际经济风险压力加大,对国内经济也将产生溢出效应,加之内部自身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央行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调整前所未有。央行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对冲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但又需要把握好宽松力度来应对海外政策对国内的冲击,处理好支持内部经济复苏和抵御外部风险之间的平衡,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为后续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

  总体而言,在总量目标弱化、结构性目标重要性增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入到以稳企业保就业为核心目标的阶段,背后实际上仍然是要以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主,前期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MPA考核、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落实,总量型政策则视流动性水平、国内经济形势和海外情况走一步看一步。

  债市策略

  在稳定金融市场运行、专项支持防疫、支持复工复产之后,货币政策要面临稳企业保就业的目标,背后是维持企业主体存在、加快需求修复过程。一方面是保护企业现金流,例如支持企业贷款延期还本、支持企业新举债渡难关,稳住就业、稳定收入预期;另一方面是支持基建、新增需求,推出消费刺激政策激活消费需求等。货币政策当前的目标不再是银行间流动性,而是对企业广义流动性支持,结构性工具更受青睐,总量工具仍有空间但节奏和力度都将阶段性放缓。对债市而言,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制约了总量宽松的空间,但货币政策趋势性拐点未到,而广义流动性支持表现为金融数据强劲,但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前期长端利率上调幅度大,在利空兑现后宏观数据空窗期和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时点,可适当博弈政策超预期和海外风险因素,抓住超跌后的交易性机会,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回到2.4-2.6%区间。

  (明明,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

(文章来源:明晰笔谈)

编辑: 来源:明晰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