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4-29 21:43:20讯:
导读:又到一年年报披露季收尾的日子了。
上市公司编制年报的过程,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对其自身情况的定期全面自检,而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的年报审核,亦可看作一次从外部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全面检验。
如何能在年报“体检”中顺利过关?简单归纳起来,“密码”就是讲真话、做真账。
4月30日,是一年年报披露季收尾的日子。每逢此时,也总是故事最多的时候。
去年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时至今日还余波未平,这家被“伪装”出来的大白马,目前已被投资人抛入谷底,在巨额索赔与诉讼间挣扎。
4月以来,国务院金稳委连续就加强投资者保护、打击造假欺诈等重磅发声。
4月24日,证监会也就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作出郑重声明。
年度报告,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信息披露文件,是对上市公司过去一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集中呈现,也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情况的重要投资决策信息。
上市公司编制年报的过程,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对其自身情况的定期全面自检,而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的年报审核,亦可看作一次从外部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全面检验。
由此,通过双重“体检”,不仅可以明确上市公司的“身体”状态,更是排查“隐疾”、开展针对性“治疗”的契机,以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如何能在年报“体检”中顺利过关?简单归纳起来,“密码”就是讲真话、做真账。
双重“体检”勾勒上市公司真实脉络
截至目前,除少数公司受疫情影响延期披露年报外,绝大多数公司已披露年报。
总体来看,大部分公司能够面对“镜子”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检”。
一方面是坦诚面对过去。比如深市某生物医药行业公司在披露2019年年报的同时,就对新金融工具准则适用的理解不准确导致的会计差错,对2019年度已披露的各期财务报告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进行了更正。
一方面是客观展望将来。深市某畜牧业上市公司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倍,但公司在年报中重点提示了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表示若未来销售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或上涨幅度低于成本上涨幅度,或者公司出栏规模增加幅度低于价格下降幅度,则公司存在业绩难以保持持续增长,甚至大幅下降、亏损的风险。
但也有个别公司,沉迷“美颜”无法自拔,真真假假、遮遮掩掩,不仅欺骗了投资者,更是将自身的“小毛病”一不小心拖成了“大隐患”。
而随着分类监管、科技监管等应用日益深入、信息日益透明,不少前期出现造假行为、粉饰财报的上市公司已遭遇“见光死”。
年报审核,是交易所每年最常规也最重要的工作,重点关注与上市公司质量有关的问题,督促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反映其真实的经营情况,对年报中暴露出的公司生产经营困难与重大风险隐患,要求公司全面揭示风险,充分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
特别是是从年报中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操纵利润等违规行为的线索,及时采取问询、处分等警示纠偏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回到规范、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年报问询函折射“体检”高标准
截至目前,沪深两所共公开发出100余份2019年年报问询函,其中,深交所公开发出70余份。
据查阅相关年报问询函,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期间费用、经营性现金流的变动异常;
上市公司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严重偏离同行业水平;
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频繁变动等涉及业绩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被频繁问询。
同时,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在交易所的“纠偏”中回归本真,而一些“经典伎俩”,也在体检之下无处遁形。
其一:疫情影响几何?切莫“信口开河”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面对疫情,市场普遍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受影响程度。
对于部分受损严重的上市公司,沪深交易所发出专项通知,给予一定的年度报告披露期限灵活度,投资者也对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经营受损颇为理解。
然而,却有部分上市公司趁机“浑水摸鱼”、洗清财务乱象,不仅影响了资本市场“抗疫”的良好态势,也可能触及信息披露违规。
如4月3日,创业板某公司披露《2019年度业绩预告及业绩快报修正公告》,便将前期预盈8040.34万元修正为预亏51.51亿元。仅存货而言,公司就一次性计提约10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存货价值。
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投资者表示疑惑:“明明是2020发生的疫情,怎么就偏偏影响了2019年的业绩呢?”而玄机也确实在此处,该公司“甩锅疫情”,或许正是为了掩盖公司前期信披的“猫腻”。
业绩修正之前,该公司曾在回复交易所2019年半年报问询函时言之凿凿,称 2019半年度无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的存货账面价值为8.5亿元,计提10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可能意味着公司现有存货被系数计提减值。
目前,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已被立案调查。
其二:减值准备“表里不一”?套路太深容易掉坑
从2018年延续至今的“资产减值”现象,成为近年来交易所年报“体检”的重要关注内容。
在经济转型升级之时,一次性“亏个够”把风险全部释放,为后续扭亏为盈“积蓄力量”的套路,可谓屡试不爽。
比如中小板某公司,就将一手资产减值,玩得出神入化。该公司最近四年盈亏交替,2019年微盈2663.59万元,盈利原因为公司报告期转回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合计5389.12万元,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907.35万元。
这种“儿戏”的减值游戏,也引来了中介机构的不满,公司连续两年财务报告被出具带有“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当诸如主要资产以前年度已出现减值迹象却集中在报告期内“大洗澡”,操纵减值计提期间以规避“戴星戴帽”或暂停上市及退市;
随意调整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调整商誉减值测试关键参数;
相关资产状态未发生实质变化的情况下,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实现扭亏为盈等 “滥用”减值的现象,成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工具,实践已证明往往蕴含了大量风险,即便一时“保壳”也难言长久。
其三:会计核算“随机应变”?打“擦边球”小心踩线
在收入成本没有造假的情况下,是否存在通过其他方式“巧妙”调节业绩的情况呢?
如3月29日创业板某公司突然披露公告称,公司已失去对某子公司的控制,并自2019年11月不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同时打算将3.9亿买的资产用1251.93万元的对价出售。
这子公司家“失控”得颇为巧妙,在此之前,该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让人不禁怀疑上市公司的行为是否为“调节”合并报表范围。
无独有偶,深市主板某公司报告期挂牌转让参股公司13.85%的股权,产生投资收益2,245.26万元;截至2019年末,应收受让方股权转让款1,214.50万元(占全部转让价2,478.58万元的49%)。
公司曾在前期披露进展公告称,从合同签订之日起1年内,如受让方未能完成全部转让价款及利息的支付,其应协助与配合公司将之前变更登记至受让方的参股公司股权再变更登记回公司名下。
对此,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对公司就股权转回安排是否属于回售约定、标的股权是否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标准等进行了重点问询。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是信息、资金市场,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时刻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左右着市场枢纽功能的发挥。
如前所述,年度报告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信息,通过造假、舞弊等粗编烂制只会让企业价值与价格的不断扭曲,最终伤害的还是自身发展,得不偿失;
只有讲真话、做真账,严格按照规定编制并披露年度报告,不触碰财务舞弊与造假的高压线,让投资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才能在越趋于高度竞争、高度分化的市场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