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资管新规两周年记:信托业“正本清源”成色好

加入日期:2020-4-26 19:13:1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4-26 19:13:15讯:

  “资管新规发布已满两周年,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有利于信托业长期发展,而且推出的时间恰到好处,可以说有预见性地主动有效地把系统性风险装进了笼子。”

  自2018年4月27日以来,资管新规落地已满两周年。其间,针对信托业的相关配套监管细则相继出台,助推行业稳步、规范向前发展。

  尽管资管新规一度是信托公司2018年整体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业务空间受到压缩的同时,信托业亦规避较多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实际效果来看,资管新规确实有利于信托业长期发展,而且推出的时间恰到好处,可以说有预见性地主动把系统性风险装进笼子。

  整体来看,信托业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在与“刚性兑付”解绑后,信托公司面临真正的市场化竞争,而核心竞争力便是主动管理能力。疫情不改资管蓬勃向上之趋,叠加资产荒,信托产品仍是相对较为理想的资产配置标的。

  配套细则出炉

  4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就《中国银保监会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征求意见稿》共计7章77条,修订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进一步规范明确信托公司行政许可准入标准,强化与其他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等有效衔接;

  二是落实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信托公司10亿美元总资产要求;

  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许可流程程序,简化申请材料;

  四是强化监管导向,匹配行业发展实际,鼓励信托公司开展本源业务,引导信托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助推信托业转型发展。

  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征求意见稿》主要是对原有与信托公司有关行政事项制度的一个系统化总结,同时与2019年11月的《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呼应,拟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信托公司10亿美元总资产要求

  有信托业内人士林峰(化名)对记者分析,这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资管新规后对信托公司一系列配套政策进行完善的动作之一,目的在于促进信托行业规范发展和业务转型。

  “对于信托公司来说,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摆脱对旧有业务模式的依赖。引导信托行业健康发展、业务回归本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林峰进一步指出。

  事实上,3月底,有消息传出,业内多家信托公司收到监管要求,对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融资业务进行压缩,并制定融资类信托压缩计划。

  另一方面,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调高了资金信托的风险系数,降低了服务信托、公益信托的风险系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新政都将促使融资类信托规模缩减,家族信托、养老信托、慈善信托、服务信托等本源业务规模扩张。

  化解存量风险

  “资管新规发布已满两周年,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有利于信托业长期发展,而且推出的时间恰到好处,可以说有预见性地主动有效地把系统性风险装进了笼子。”廖鹤凯告诉记者。

  尽管资管新规一度是信托公司2018年整体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一些相对积聚了风险的项目融资受限,资金池业务也被禁止,可以说业务空间受到压缩的同时信托业也规避了很多风险。

  事实上,一年多来,信托业风险项目的情况备受关注。

  截至2019年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547个,较2018年末增加675个;风险资产规模为5770.4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548.6亿元,增幅159.71%。

  央行4月17日发布了2020年第2号工作论文《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其中提到,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论文提出,信托业作为资金供需方的中转枢纽,在刚兑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传导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信托业仍处于风险高发期,而在刚性兑付没有完全打破,信托业转型仍在进行的时刻,加强对信托业风险的监控必然是监管的重点工作。

  此前,业内一度存在“资管新规对于信托是否太严格”的声音。

  “对于资管新规对于信托太严格的声音一直都有,其实也不只是信托,涉及到的机构都有类似的情况。”廖鹤凯告诉记者,而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是考虑到了各方声音和实际运行情况,包括实际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做了符合实际变化的执行调整。

  在风险暴露充分的背景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存量风险化解将成为信托行业一项重要的任务。不过,从信托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来看,行业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

  阵痛中积极待兴

  有分析认为,在与“刚性兑付”解绑后,信托公司面临真正的市场化竞争,而核心竞争力就是主动管理能力。

  随着市场上部分信托风险项目逐渐暴露,投资者一定程度上愈发谨慎。如何看待现阶段信托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印象?

  廖鹤凯告诉记者,部分投资者受到个别信托公司违规操作带来的大面积风险事件的影响,对信托行业的信心和形象从信任到审慎观察,不过行业整体还是稳步前行,绝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审慎乐观的态度,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的这几年,信托业把风险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托牌照的价值也受到关注。

  有分析认为,随着竞争机制市场化,信托产品发行面临新挑战。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范围将基本一致,信托牌照原有的优势将逐步丧失。

  廖鹤凯对记者分析,信托公司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模式下,作为“金融百货公司”,是独特的具有跨市场操作功能的平台,这种平台作用在监管模式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将长期发挥作用。而且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信托业资产托管效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也就是信托最原始的本源。

  长期看好的同时,短期或仍一定程度上面临困境。

  记者注意到,有研究报告指出,短期内受疫情影响,目前超过50%的客户购买信托产品的意愿降低。

  光大信托近期撰文指出,短期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影响经济基本面,推升避险情绪,叠加经济下行周期,社会悲观预期高企,降低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和对信托产品购买意愿,限制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购买能力,但由于资产荒的加剧、流动性的充裕,部分金融机构在信托产品配置方面恢复较快。

  此外,基于对理财经理的调研,疫情短期影响了信托产品发行进度,随着复工复产的实现,信托产品市场将逐步恢复正常。展望未来,疫情不改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叠加资产荒,信托产品仍是相对较为理想的资产配置标的。

  廖鹤凯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信托的均衡性还是目前得到了大多数高净值投资者的认可。形象是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维护的,问题总是会有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投资者恢复信心的重要部分。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