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著名人文学者、经济学家林采宜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线上访谈栏目,畅谈人文情怀,前瞻宏观经济大势。
嘉宾简介:林采宜,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林博士不仅擅长于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和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同时在社会问题和文化领域也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问:欢迎林老师做客今日头条《首席讲坛》栏目,一直以来林老师接受的采访并不算多,很多金融行业、媒体行业的朋友和读者可能都想知道,从卖方到了买方之后,林老师这几年都在忙哪些方面的工作?对于未来的研究又有怎样的规划?
林采宜:
主要忙于全球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未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富裕起来的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策略,也就是我们通常被商业银行收为“私行客户”的那部分群体。其次,还有企业(集团)的中长期资产配置战略。
问:长期关注林老师的都知道,除了经济金融领域之外,林老师也经常写一些关于情感、女性、心理等方面的文章,偶尔还会写小说,既是人文学者,也是经济学家,你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怎样的?阿兰德波顿有一本书叫做《身份的焦虑》,讲述了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你会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林采宜:
我不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在意自己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身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标签,身份的焦虑通常伴随着对认同的渴望。人为什么需要认同?因为自身不够自信,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优秀?是否值得存在?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同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缺乏价值感和自信心的人才会有身份焦虑。
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活得自在就好。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认同,我不介意别人给我贴什么样的标签,也无意于要贴个什么的标签来向他人(或社会)证明自己。
问:在首席经济学家这个群体中,女性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林老师是可以说是整个行业女性从业者的标杆。林老师也说过,女性的地位来自于自我成长。金融行业的工作强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作为过来人,对于目前活跃在一线的券商基金的女性从业者们来说,你有什么建议?
林采宜:
事业的成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加幸福,一些人却为了成功牺牲了自己或者家人的幸福,本末倒置。她们大多数是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无论工作强度有多大,没有人可以逼死你,除了你自己。
在自由选择职业,自由选择企业(老板)以及自由选择婚姻的社会环境下,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逼死你的,不是残酷的职业环境,不是没有人性的老板,而是你内心无止境的贪婪和虚荣。
问:当代人焦虑的核心原因是什么?逃离了一线城市,就可以逃离焦虑吗?如何由内而外缓解自身焦虑?
林采宜:
当代人焦虑的核心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安全感;另一个是攀比心理。没有安全感跟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以及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属于心理问题,逃到哪里都逃不出自己的心理阴影;至于攀比心理形成的焦虑,逃离一线城市,遇到的攀比对象就不一样了,焦虑感应该会有所缓解。例如,在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准下,你跟邻居、同事相比,觉得自己很穷,到了四线城市,周围人普遍消费水准和收入水准都很低,你就没觉得自己有多穷了,说不定还觉得比周围人强,产生优越感。
问: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熟的股票市场散户会越来越少,中国未来也是如此吗?如果散户持股减少、机构持有市值增多是一种趋势,未来公募基金行业是否将迎来一轮更大的扩张?
林采宜:
资管专业化是全球的趋势,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未来都会迎来一轮更大的扩张。
问:理财子公司将如何影响普通投资者,又将如何影响资管行业格局?公募基金面对理财子公司的竞争应该如何转型?未来是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
林采宜:
理财子公司影响资管行业的竞争格局,但对普通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影响,买银行子公司的理财产品和通过银行渠道购买公募基金的理财产品本质上没有区别。由于商业银行资管子公司,在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提高权益类产品的比重势在必然。互联网时代,渠道多元化,产品才是关键。
问:近期大家对降准预期产生了很大的反转,目前市场对于降准也存在很大的分歧,你认为今年降准将会是怎样的节奏?
林采宜:
今年降准是大概率事件,至少一次、两到三次也不是没有可能,快的话,第二季度能看到第一次降准。
问:不仅是降准,是否降息最近也有很大分歧,存贷款基准利率会动吗?目前来看MLF利率已经比十年期国债高了,未来到期的MLF是不续作的概率大还是降息续作的概率大,或者以TMLF降息续作?对于二季度的流动性压力,央行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
林采宜:
我个人认为,减税是鼓励好企业,对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有积极作用。降息是帮助“熊孩子”,负债越高的企业受益越大,客观上鼓励负债,不利于企业去杠杆。
问:社科院近期发布报告指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未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快发展壮大基金储备规模?
林采宜:
在劳动人口连年递减的情形下,很难有措施加快发展壮大储备基金规模,节流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有效措施。其中最为立竿见影的就是延迟退休年龄,让退休年龄跟寿命的延迟相匹配,否则整个社会的年轻人会不堪养老负担。
问:人民币汇率趋稳,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倒挂,受这些因素影响未来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林采宜:人民币资产可能短期内会受到追捧,美元资产的上升周期可能趋近尾声。
问:近期“996”工作制引起热议,马云、刘强东都对“996”发表了看法。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狼性文化”是我们赶超发达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法宝吗?
林采宜:
人类通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才告别弱肉强食的狼性文化。如今再把它提出来,是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对员工的洗脑。这根中国是否能赶超发达国家没有任何关系。对于阿里的996工作制,我认为马云的看法存在以下三个误导:
第一个误导:“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每个人的权力。但是马云眼里的“成功”是少数人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是由他眼里“不成功”的芸芸众生构成的,有钱、有名或者名利双收的是极少数。把成功定义成人生的目标,会误导你无止境地付出,最后,大部分人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
第二个误论: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生活中大概率的情况是: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并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大多数人对小概率的“成功”抱着过于美好的期待,而对这种大概率的风险没有充分的预期。
第三个误论:在阿里呆十年,接受996,就是成长。
阿里的成功学只能代表某一种价值观,接受这种价值观不代表成长,不接受这种价值观也不代表堕落。社会的文明在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你可以选择搏命奋斗,为了成功,为了出人头地,我也可以选择随遇而安,过平淡的生活,做普通人,只要我的生活方式不伤害其他人,我的选择就应该得到尊重。
问:其实不光是互联网公司,据我们了解,很多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加班现象也很严重,甚至超过“996”,这一代年轻人这么拼,从前辈和朋友的角度,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讲?
林采宜:
我的个人观点参见问题3,对金融圈女性的忠告。
问:有发现林老师关注到农民工群体,不知道林老师有没有关注过既不会种田也很难在城市真正扎根下来的“农二代”?在农民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的现在,新一代农民工应当如何把握机会、更好立足社会?
林采宜:
无论你是新一代农民工还是新一代大学生,立足于现实社会中市场(产业)对人力资本的实际需求,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是不二的选择。
问: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文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落户限制。如何看待放松落户的政策?大家可能尤其关注房价,想请教一下林老师。
林采宜: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正常趋势来看,户口制度是基于社会福利稀缺而产生的一种过渡性制度,正如当年政府通过按照人口来发放粮票、油票、布票来限制粮油棉布的供给和分配,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城镇化的推进,户口放开乃至于最后取消是一种必然,目前的放松落户应该是户口制度逐渐走向消亡的阶段性过渡政策。
购置住房是个人资产配置的一种策略,根本上基于房价的长期涨势预期,没有这个预期,大部分人不会那么急迫地相购房,因为,租房本身也能解决居住问题。如果户口放开,就更没必要为了让孩子上学而买“学区房”了,因此,我个人认为放松落户和房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问:3月的经济数据全面超预期,无论是PMI、社融、信贷还是进出口,都显著好于市场普遍预测,目前到了经济的拐点吗?中国经济这一横是否已经接近尾声,未来将走向V型反转?
林采宜: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就期待V型反转显然为时过早。
问:猪肉近期涨价很快,也引发了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我们也关注到3月通胀数据的大幅回升,林老师如何看待通胀的走势?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林采宜:
近期猪肉涨价是由猪瘟引起的,属于供给侧冲击,它的影响是阶段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在需求方面,目前总体的消费需求比较平稳,因此,我个人认为中长期不存在持续通胀的压力。
以上为林采宜参加专访问答实录,仅代表被访者个人看法,不代表今日头条认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