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一年有余,券商资管过去依赖通道业务躺着赚钱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伴随而来的是规模急剧缩水、艰难转型的阵痛,券商资管亟待找到新的发展定位。不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近两年券商资管正依托集团资源主动寻求出路,企业资产证券化(以下简称“ABS”)业务发力强劲、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有序推进、创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总体而言,券商资管发展的“质变”正在显现。落眼未来,在外资券商业务范围限制放开、存量竞争加剧的趋势中,国内券商资管业务又该如何寻求差异化竞争和多元化服务,也成为新的课题。
阵痛:
两年半规模缩水超四成
随着通道业务告别历史舞台,券商资管经历短期阵痛,管理规模与营收双双下滑的状况难以避免。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10.19万亿元,较8月底减少0.39万亿元,环比下降3.69%,这一数据相较于2018年末的12.91万亿元,今年以来减少2.72万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再回溯数据发现,在2017年一季度末,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规模曾达到18.77万亿元,也就是说,两年半的时间规模缩水了45.71%,可见去通道效果之显著。
规模收缩之下,券商资管收入也受到影响。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131家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11.95亿元,当期实现净利润931.05亿元。三季度券商各主营业务收入中仅资管收入同比出现下滑,当前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90.64亿元,同比下滑6.09%。
实际上,伴随着券商资管进入统一规范的发展期,曾经给券商资管带来快速发展和巨大红利的业务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 百万亿元资管业务的监管靴子正式落地。券商资管在整体“消除多层嵌套、去通道、降杠杆”背景下,走上了转型之路。根据资管新规,过渡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间,去通道仍将延续。
据了解,券商资管产品一般可分为单一(定向)资管计划、集合资管计划、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私募基金和专项资管计划4类。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管计划规模占比最大。
“金融市场波动时,一些同质化、专业性低、通道型的业务,若整个业务链不健全,风控、合规、前端业务能力不到位就会带来风险隐患。”东北证券(行情000686,诊股)研究总监付立春如是说。
也正如付立春所言,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就有财富证券、开源证券等券商因定向资管计划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信披违规被罚,未来提高券商资管专业性、提升风控能力将成必然。
北京一家券商研究人士还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目前多数券商已经进入“去通道”后期阶段,未来规模营收下滑的局面不会持续。另据中证金牛报告显示,监管收紧之后,单一资管计划规模自2017年二季度以来持续下滑但降速放缓。另外,集合资管规模在今年上半年已止跌回升。
转型:
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大幕拉开
“阵痛之下,券商资管行业也在思变,尤其是在资管新规发布后,券商资管旗下产品的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而这时,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政策的出现,就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北京某券商机构人士如是说。
2018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对证券公司旗下的投资者人数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即“大集合产品”),以及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设立的大集合产品,提出对标公募基金部分规定等要求。
时隔3个多月之后,首家券商资管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的申请材料被接收。今年3月,证监会披露,东方红资产管理旗下的东方红7号拟变更注册为东方红启元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以下简称“东方红启元”)。最终,该申报于8月获批。另外,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君资管、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也在8月出现进展。据了解,两家公司共获批了3只产品。
自此之后,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进入快车道。今年10月,中信证券、广发资管、中金公司(港股03908)旗下共有4只大集合产品改造申请获批。而截至目前,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8只产品拿到监管批文,共涉及5家机构。
随着产品批文的相继落地,转型后的首次募集也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从最新的募集情况来看,长期业绩稳健,且投资门槛降低的大集合改造产品备受投资者青睐。11月4日,东方红启元正式发行,发售不久就出现抢购,全天更是超过约定募集上限的50亿元,并宣告次日暂停申购。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中信证券旗下的第二只大集合转公募产品——中信证券红利价值一年持有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红利价值”)也开启募集,首日销售规模逾46亿元。在此之前,国君资管旗下的改造产品君得明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君得明”)首募更达到12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热销的背后,离不开长期业绩表现和销售门槛的降低。江海证券资产管理权益部业务总经理王升武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券商大集合转公募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券商资管募资的问题,原本私募资管从银行拿资金,可能会出现多层嵌套的问题,从趋势上看是需要调整的,公募门槛很低,不需要依赖机构资金,解决了券商资管资金渠道的问题。此外能够大集合公募化发行,券商资管在整个资管行业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发力:
企业ABS创新产品层出
“资管新规后真正的资管业务时代到来,对券商主动管理的研究能力、投资能力、产品开发能力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沪上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为了应对变局,各券商也在积极求新求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得到监管和市场的支持,ABS等新兴业务逐步成为券商资管逐鹿的新舞台,创新产品层出。
据中基协公布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监测简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累计有132家机构备案了2244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总备案规模达3.04万亿元。同期,共计132家机构开展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证券公司81家、基金子公司49家、信托公司1家。从备案规模来看,证券公司累计备案规模高达2.58万亿元,占比85.05%;存续规模也达到1.28万亿元,占比87.81%。从管理人备案累计规模排名来看,2019年上半年,德邦、中信、华泰、中金、平安5家证券公司无论是备案累计规模还是数量,均居前列。
券商竞相发力之下,ABS创新产品层出。今年 9月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ABS,今年3月,第一创业(行情002797,诊股)还首发了文科租赁ABS。另外,供应链金融、CMBS(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也成为近年来包括证券公司热衷发行的新型产品。
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沈娟团队指出,供给侧改革驱动下,ABS业务凭借其盘活信贷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优势,将迎来历史机遇期,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载体,能充分利用投行业务及资管业务带来的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形成业务协同,未来在ABS 业务方面大有可为。
“券商的人才基础、产品的创新及设计能力、监管沟通、渠道销售以及承销等能力相比信托都更具优势,甚至很多券商直接从投行团队里面拨出一小部分人员从事ABS业务,这些人员此前都有从事债权、股权等发行承销方面的丰富经验,使得券商在从事ABS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沪上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突围:
主动权益发展空间广阔
眼下,券商资管积极拥抱主动管理成为大势所趋。结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及业务特色找到业务突破口、寻求差异化竞争,也正成为资管发展的新课题。
记者注意到,多家券商在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将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如兴业证券表示,“坚持发展主动管理业务,主动压缩通道类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投资业绩”。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港股01776)表示:“稳步推进主动管理等更有质量的内涵式增长转型工作。”
在王升武看来,夯实主动管理能力,需要从加强研究能力、投资能力、渠道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以及人才吸引能力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主动管理转型就会有成效,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都很难真正地做到主动管理大发展。
那么,在加强主动管理之外,券商资管还有哪些业务机会?
王升武表示,ABS属于“非标转标”、私募转公募是做渠道的转型。从产品的角度上看券商资管还可以做权益类的转型,其中股票投资是很好的方向,做权益类产品是一个大的转型趋势。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科创板设立以来,一些券商资管也抓住机遇,拓展布局。根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截至11月13日,已有超70只科创类券商资管产品成立。“除了科创类产品,纯粹做二级市场、定增类等权益类投资产品都有发展空间。”王升武如是说。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券商资管未来需要与券商的其他业务有效结合,如定增、、ABS等业务,借助这些优质资产,设计出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收益产品。此外还可以发力衍生品市场,为客户提供期货、期权、外汇等特色化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沈娟团队认为,券商资管业务需扬长避短,方能取得业务。一方面结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及业务特色,为资管业务划定合理的业务半径。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全业务链优势,强化资产端的投资能力、资金端的渠道资源,以及产品端的创新能力。“短期内资管业务受监管环境影响业务承压,随着业务逐步整改与规范,预计资管业务分化将大幅提升。产品创设能力较强、风控实力佳,且在业务布局上战略方向前瞻性强的券商有望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