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测评 >> 文章正文

国泰君安:国君宏观花长春:万亿红利何处来静待增值税并档调整

加入日期:2018-9-20 9:28:4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9-20 9:28:43讯:

  导读

  我们测算增值税可能的三种并档与调整方式,释放红利规模从9233亿至13770亿不等。公用事业、纺服、通信、房地产、食品饮料、建材、农林牧渔、医药、建筑和化工等行业的利润改善较为显著。

  摘要

  正文

  1。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及增值税制的演绎1.1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5大类,18个主要税种

  我国17.3万亿财政收入中,近85%是税收,这些税收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包含18个主要税种(图1):

  •   广义消费税(流转税),71701.42亿,占税收49.67%:增值税、(狭义)消费税、关税;

  •   所得税,44083.66亿,占税收30.54%: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   财产及财产相关行为税,11569.01亿,占税收8.01%: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

  •   资源税,10277.04亿元,占税收7.12%: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   特定目的税(行为税),6738.74亿元,占税收4.67%: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环境保护税。

  •   显然,当前我国税制结构是以广义消费税(Consumption tax)为主的,即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所以也可称以流转税为主。增值税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税种,即使不算进口货物增值税,国内增值税(营改增之后)为5.6万亿(2017年数),占整个税收近40%(图2)。

      1.2 我国增值税制演绎和现状

      我国增值税自1979年进入试点、1984年正式设立、1994年规范以来,已经经历过多次改革调整:

    •   从增值税类型来看,初期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我国增值税以生产型为主,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逐步向消费型过渡(图3)。

    •   从征税范围来看,我国也适时扩大了增值税范围,完善抵扣环节。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首先开展营改增试点,营改增的大幕徐徐拉开(图4);

    •   从税率变革来看,增值税税率及税率档数都不断的调整。2017年4月已经完成了一次并档,即13%档与11%档合并,并在2018年进行了一次税率调降。经过多年调整,当前我国增值税三档税率为16%、10%、6%。其中,16%一档主要针对核心制造业,10%一档主要面对建筑、房地产、公用事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与通信,6%一档主要面向服务业相关(图5)。

    •   1.3 增值税在各行业税负情况:上市公司数据

        通过整理上市公司2017年增值税缴纳和营业收入,我们发现各行业增值税税负差异较大。上游行业的采掘行业远高于有色金属行业。中游行业中,农林牧渔、化工、建材与公用事业增值税税负都相对较高,下游行业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行业增值税税负都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总体来看,在上中下游行业中均含有增值税税负较高行业(图6)。

        2。 增值税减税经济效应的测算框架和方法2.1 增值税减税影响企业盈利吗?

        理论上增值税是价外税,最终影响消费价格,但现实情况中增值税的调整将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利润。对于企业而言,增值税并不进入利润表,通过“应交税费”下的“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增值税并不影响企业利润的认识。理想情况下,若行业间不包含税负转嫁能力差异,变动增值税税率时,企业不含增值税销售额不变,企业利润率也不变。因为,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无论如何调整,最终的消费者是税收归宿,因此企业在实现销售的一环,已经将增值税转移。但是,这种具有理想化的分析,在现实中难以存在

        宏观层面,增值税税率调整,将通过影响终端需求、或是行业间税负非对称调整,影响企业经营

        (1)影响终端需求。增值税率的增减,将导致终端商品价格的升降,降低或提振消费者需求,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

        (2)税负转嫁能力。由于行业之间的定价方式、行业结构、产品的供给需求弹性不同使得行业间税负转嫁能力出现差异。在增值税率下降时,若企业不调低售价,企业销项税额减少了,企业确定的不含税营收水平将增加,若此时企业成本端控制能力强,进项税额与原材料成本完全变动,那么企业的利润将获得改善。这类行业在面对上下游行业时,通常议价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压低成本、保持甚至提高向下游的售价,维持含税销售额不变,扩大收入与利润。反之,一些议价能力较弱、税负转嫁能力较低的行业,在增值税减税的行业传递过程中,利润会受到侵占。

        微观层面,引起企业利润变动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附加税费二次影响、坏账影响等:(1)附加税费方面,由于企业所得税费中,部分如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均依托于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计数,该类型的税金及附加项需要企业在税前进行扣除,进而导致增值税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2)坏账核销方面,企业在销售环节确认增值税时,若收入与销项税额在应收账款科目中,无论应收账款最终是否可以回收,增值税都必须按期缴纳,当应收账款被认定为坏账时,企业缴纳的销项税将被认定为费用,增值税率调降,将减少部分企业坏账对利润的冲销。

        综上,企业的增值税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均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到企业利润。因此增值税的调整,虽然从理论上来看将直接影响税收归宿的消费者,但是实际现实中每一环节的企业利润可能都会受到间接影响。

        2.2 增值税并档减税总量效应的测算方法

        测量增值税税率并档和减税的总量效应,最关键是先测算各税率(即16%、10%和6%)所对应的增值税占总增值税的比重,然后根据可能实施的方案进行计算。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关于各个税率对应的税收比重的测算方法。

        (1)16%档制造业占整体增值税比重

        我们测算,营改增之前,16%档的制造业所占比重稳定在77%左右(图8)。这个测算主要依靠的是目前官方公布三类数据:一是全国应交增值税额;二是各省的应交制造业增值税额;三是各主要制造业行业应交增值税额。数据截止到2014年,营改增之前。

        当然,上述测算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应“应交税额”和“实缴税额”。两者之间产生差额主要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的差异、申报或账面调整、税额统计等,但好在增值税应缴和实缴时间差不能太长,而且每年统计时间差带来的税额差异相似,因此用年度数据的话,这个存量和流量的差异不是大问题。事实上,全国实交增值税占全国应交增值税比重较为稳定,前者大概是后者的90%(图9)。介于上述分析,只要纳税合规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个比较合理假设是近年来实缴和应缴比例维持在90%;另外一个合理但较强的假设是应缴里各档税率结构和实缴里各档税率结构一致——我们有理由相信各档税率的合规性相差无几,应缴和实缴不会视税率不同而不同。

        最后,营改增之后的各档比例关系需要考虑新纳进来的“营改增”部分增值税——这部分主要并不影响16%档,所以不改变16%档的绝对额。

        因此,利用上述“应缴”和“实缴”合规性关系和结构假设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2017年16%档实缴税额是3.46万亿,占营改增后总增值税61%(图10)。

        (2)10%档公用事业占比

        利用上述相同数据源(全国行业应缴增值税数据),以及应缴实缴关系和结构假设,我们可以计算出2017年10%档公用事业(水、电、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纳税额为3590亿元,占营改增后总增值税6%(图10)

        (3)其余10%档和6%档所占比重

        除了上述16%档制造业和10%档的公用事业,我们需要计算的是农林牧渔、金融业、房地产、建筑装饰、交通运输业、通信、休闲服务、传媒等基本上都在10%和6%两档。要想分清楚这两档比例,我们能够参考的宏观数据非常有限,所以不得不依赖上市公司数据。

        这里主要思路是计算每家上市公司缴纳增值税额,再加总至该行业增值税额,从而计算上市公司所在的各行业增值税额的比例关系,通过假定行业上市公司缴纳比例与非上市公司相近,计算各自税档对应的总体税额。计算每家上市公司的缴税额主要有两种方法,在接下来一小节里我们会详细阐述。在得到公司层面缴税额后,根据上市公司行业比例计算得到的全部税收显示10%档(除公用事业外)占营改增后增值税的比例是16%,6%档占比是17%(图10)。

        2.3 增值税并档减税的行业效应:静态测算法和动态测算法

        (一)静态测算法:计税公式计算法与税金及附加倒算法

        在总量测算的基础上,我们对沪深全部行业及上市公司,进行增值税调减的静态影响测算。静态的含义,即我们不考虑增值税率变动后,行业及企业间进一步的价格调整。我们首先计算2017年度每个行业增值税缴纳额,然后根据相应增值税税率,测算出每个税点对应的行业增值税额,最终得到降低一个税点对利润的增厚情况。

        当前市场主流且较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共有两种,第一种可以被称为增值税计税公式计算法。通过公式:

        (1)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当期进项税

        (2)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销项税率

        (3)进项税额=可抵扣原材料成本*进项税率

        其中原材料成本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行业中间投入占比,进而计算进项税额。这一方法虽然严格从定义出发,但是主要问题集中在原材料成本占比的核算上。一方面,投入产出表的行业难以与我们选取的申万行业分类对应,部分行业存在难以核算中间投入的情况。另一方面,投入产出表更新滞后,最新一期统计局只更新至2015年,而且包含行业少于2012年投入产出学会公布表格,统一各年度口径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采取第二种方法,税金及附加倒算法。依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缴纳流转税的时需要同时按照一定税率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这也是我们在前文分析中提及的税费二次影响所包含的项目。由于这些税费及附加,不同于应交增值税存量负债概念,期末应交增值税反映的是企业应交未交的增值税额,针对单一企业并不能反映年内实缴增值税情况。税费及附加中的教育费附加是基于实际发生额计缴,基数依据就是实缴增值税等税种,通过这层关系,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倒算出企业实缴增值税情况。具体公式:

        (1)教育费附加=(实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征收率,其中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为3%,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为2%,二者合计5%。

        (2)当期实缴增值税=教育费附加/5%-消费税-营业税

        (3)增值税减税增厚税前利润=行业总实缴增值税*1%/行业对应税率*1.12,其中0.12源于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

        (4)净利润税前改善程度=减税后税前增厚利润/净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这种方法,对于个别公司,若涉及多项增值税率业务且各项业务收入相似,该方法可能会带来测算偏误。虽然对于大部分公司,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整体增值税缴纳情况,但是基于静态测算结果的减税额,会由于部分企业进项与销项税率不等而出现一些测算偏误,这对应着税金及附加倒算方法的缺点。

        (二)动态测算法:税负转嫁系数法

        相比静态测算法,动态测算法主要是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上中下游的划分整理,然后根据每个行业供需弹性,对税负转嫁能力做出评估,进而将静态结果进一步动态化。

        我们通过对税负转嫁能力和投入产出占比,计算每一个行业链条上减税额的再分配情况,其中行业间的投入产出系数通过投入产出表进行整理,税负转嫁能力A2表示上游行业A向B转嫁能力,B1表示下游行业B向A转嫁能力,B2,C1同理。计算中除少数完全上游以及部分完全下游行业,中游行业之间将呈现税负转嫁的“网状”形态。

        这里系数A和B需要根据行业的需求与供给弹性以及税负转嫁公式来计算,具体计算方式参见附录。

        我们需要注意,即便考虑了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仍有许多因素对于增值税税负转嫁带来影响。仅就行业议价能力来说,不仅仅是商品的供给需求弹性,行业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商品的定价方式(如国防军工成本加成、有色金属定价中含有金融与供需双重属性)、外生政策冲击(供给侧改革)等均会对税负转嫁能力以及动态调整带来不同的限制与影响。因此,动态测算仅为税负转嫁提供了一个维度的参考。在动态调整中我们没有考虑军工与金融业,前者由于投入产出表难以形成军工行业的具体投入产出系数,后者由于行业具有特殊性,如转嫁程度与货币政策引导相关。

        同时,动态测算偏误可能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负转嫁能力的假设,由于行业划分较为粗糙,一级行业中各个子行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直接利用一级行业作为假设,使得部分细分行业税负转移能力的计算存在偏误;二是投入产出系数的选取,由于投入产出表更新滞后,投入产出占比可能存在偏误;三是静态减税额的使用,动态调整本身是一种事后调整的思考方式,如果当期静态减税额出现较大偏误,那么动态调整也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具体测算方法可参考附录,我们简要介绍了包含完整上中下游的,一条产业链条的计算。

        3。 我国减税空间和增值税并档减税总量效应测算结果

        从总量上看,我国减税空间有多大取决于政府愿意把表内赤字增加多少。短期支出是刚性的,我国一般公共财政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吃饭”财政,并不含很多资本支出项目,很难在没有大改革的情况下显著削减支出。因此,减税的结果就是赤字的上升。我们认为,政府是否明显减税,既会考虑经济运行情况(如下行压力)从而逆周期调节,也会考虑长期我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如当前包括隐形负债后的总债务水平、长期人口结构给社保带来的支出压力等等)。在这样的限制下,政策灵活度受到限制,我们认为我国预算赤字率可能会提高到3.0-3.5%区间(2018年2.7%),若按3.5%赤字率来计算,我国预算赤字可能增加接近1万亿;换句话说,其它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减税的空间最高是1万亿左右。

        考虑上述减税空间,我们来探讨未来增值税三档并两档的三种可能路径:

        路径一:16%调降15%,10%与6%并档,并统一调降至5%;

        路径二:16%调降13%,10%与6%并档,并统一调降至5%;

        路径三:16%与10%并档,6%调降至5%。

        三种路径总体减税力度由弱到强,其实核心“三并二”的并档方式仅有两种,但鉴于我们对减税规模较为乐观,因此针对不同路径,我们补充了其他税档的调降假设,形成了三种可能的并档与调降路径。

        我们通过测算得到下列结果(图14):

        第一种路径:中间一档并档。10%与6%合并,并统一调降至5%,16%调降15%,可减少增值税额9,233亿元。

        第二种路径:中间一档并档。10%与6%合并,并统一调降至5%,16%调降13%,可以减少增值税额13,298亿元。

        第三种路径:16%与10%并档,6%调降至5%,可减少增值税额13,770亿元。

        结合我国减税空间的计算,我们认为第一种方案(即5%和15%)最有可能被选中,获益较多的是服务业。不过,市场可能最希望第三种方案,制造业能够获益更多。

        此外,需要注意两点:(1)10%档行业的制造业增值税我们测算总量数据时我们仅利用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等公用事业相关制造业增值税数据,在计算其余比重时我们利用了房地产、交运、农林牧渔、建筑装饰、通信(10%)等上市公司,以及6%档行业上市公司增值税额比例来计算两个税档对应的总体税额,这可能会引起两档税收额的细微偏误。(2)6%税档对应的全部行业,一个税点减税金额将达到1574亿元左右,10%档一个税点对应1125亿元,16%档一个税点对应2033亿左右,每一税点对应减税额以及总体减税额均为基于2017年税收水平的静态值。

        4。 行业增值税减税效应测算:各行业每降一个税点的影响4.1 全行业静态测算结论:通信(服务与运营)、计算机行业(IT服务)改善显著

        静态测算结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我们可以根据静态测算得到利润增厚的大致判断,这一方面是增值税减税对行业影响的基准(baseline)情况,也是后续动态测算的依据之一。二、静态测算直接反应出的是行业增值税总额与行业净利润之间关系,虽然理论上增值税并不直接对利润造成影响,但前文我们分析中提出的各项间接影响也取决于多种因素,因此静态结果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我们对沪深3500家左右上市公司进行了逐一测算,最终以净利润规模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汇总全行业静态净利润改善。

        净利润静态改善程度方面,从静态全样本来看采掘、通信(配套服务、部分运营)、计算机(IT服务)等行业改善突出。由于中国石油对于采掘行业整体影响较大,若排除单一公司对行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全行业的静态利润改善幅度差异将降低,均值水平在税后2.45%(全样本税后为2.64%)。

        4.2 静态分析的讨论

        当前市场对于静态利润增厚的分析,多数仅局限于对结果的汇总统计,我们试图对静态结论做进一步挖掘,探讨利润增厚幅度的静态分析。

        我们假设公司进项与销项税率相同,由增值税计税公式可以得到:

        对于上式,我们对分子分母同时除以营业收入:

        我们可以发现,可被抵扣的原材料成本占比、企业净利润率与减税静态利润增厚幅度成反比关系。基于这一理论判断,我们认为从可抵扣原材料成本占比角度,对于不同行业的利好大体呈现:服务消费高科技制造传统制造。若单独从净利率角度来看,静态层面减税应该对通信、军工、采掘等净利较低行业改善明显。最终静态的结论应该是二者影响的综合评估结果。

        为进一步增强分析合理性,我们进一步考虑商品的供给需求弹性等信息,考察减税的动态调整影响。

        4.3 全行业动态测算结论:纺服、建材、公用事业、休闲服务、计算机、通信、医药生物改善显著(每税点改善)

        经过动态调整,我们发现各行业利润改善情况中采掘(全样本)、建筑材料、纺织服装、休闲服务、公用事业等行业动态改善显著。若采掘行业不包含中国石油,采掘业改善幅度将下降至2.31%,同时除上述几个行业外,通信、计算机以及医药生物在各行业中改善将变得更加显著。

        从动态调整来看,整体偏下游利润改善更为显著,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终端消费者对于部分终端行业产品的含税价格敏感性不足,下游行业价格调整滞后或调整幅度有限,使得消费者利益被占取。二是就全行业整体而言,部分行业的定价方式为成本加成定价或某些行业受到价格管控,一些行业内部细分领域复杂,因此整体向下游议价能力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动态调整随着经济周期、行业发展、政策改变都会出现变化,因此与静态结论的对比参考,才是动态测算的核心意义。

        5。 行业增值税减税效应测算:三种方案的行业影响差异

        对于增值税并档与调降的三种路径,我们可以认为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总量层面。总体减税额的力度上,第一种路径减税额小于路径二与路径三。若考虑10%并6%的方案,16%税率的调降方式决定了整体减税额度的体量。因此,若考虑当前财政收支压力,第一种方案从总量角度来看实施可能性最大。

        (2)行业结构层面。路径一与路径二在理想情况下,对于终端消费者利好更为直接,路径三对于主体制造业利好更加充分。10%并6%的调整更多体现从服务支撑性行业(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通信等)入手,降低企业与居民负担,16%税档变动则更倾向于直接对制造业主体进行减负。因此,若从惠及制造业主体角度来看,路径二与路径三的效益将大于路径一。

        我们对三种增值税并档与调降路径对应行业总体利润改善的静态和动态排名进行了汇总,橙色代表16%税档行业,蓝色代表10%税档行业,红色代表6%税档行业,动态排名中紫色行业中包含了16%与6%两档,黄色包含了10%与6%两档(图19与图20)。

        从动态角度来看,路径三对于制造业企业的正面影响将更加直接,减税自上而下的传导将覆盖全行业。但是,路径三与路径二的约束相同,即当前财政收入压力的硬约束。路径一则相对较为温和,在为居民企业减负的同时对于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适度减弱。此外,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中,对6%档调减,企业融资成本也可能进一步下降。整体而言,三种路径的利好方向与信号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会大幅度降低企业负担,增厚企业利润,如果减税进程能够推进,无疑是市场的一粒定心丸。

        6。 附录:动态测算计算方法简述

        行业测算中我们对申万一级行业划分了上中下游,且根据投入产出表选取了每个行业最为相关的一些上下游行业。其中,有色与采掘行业假设为完全上游(二者没有上游行业),房地产、食品饮料、休闲服务、传媒、汽车、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通信、计算机被假设为完全下游行业,公用事业、医药生物鉴于行业特殊性我们仅考虑了上游行业对其的影响。

        我们将税负转嫁定义为供给方转移给需求方税负比例

        我们通过文献搜集了可用于近似替代申万一级行业的需求与供给弹性,进一步计算了各行业税负转嫁能力。同时,我们根据投入产出表确定了投入产出表行业与申万一级行业对应的划分标准,并计算了行业间投入占比权重(为节省报告篇幅,数据信息与图表未纳入报告)。

编辑: 来源:国泰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