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不看好中国?网传中金公司老同事集体开会批判_热点关注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高盛不看好中国?网传中金公司老同事集体开会批判

加入日期:2017-2-27 15:32:05

  中金公司老同事交流纪要

  时间:20170224 周五

  地点:上海浦东联洋张博士茶馆

  因缘际会,共襄盛举。今晚,中金公司研究部、销售交易部一些老同事聚会。非常难得的是,中金原宏观、策略团队几位主要大咖刚好都在上海出差,使大家有机会充分交流,重温中金早会时光,以求廓清迷雾见未来,规避风险抓机遇。

  各位发言要点如下,欢迎补充。

  一) 哈博士:

  1) 高盛官方观点:

  对中国依然悲观,认为17/18/19年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分别为25%/50%/75%。

  主要逻辑有两点:一是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太高;二是资金外流。根据高盛计算,中国至少需要保持2.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现在看,很快就会跌破这一水平。

  2) 哈博自己观点:没有高盛那么悲观

  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中国保持1.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够了。目前,政府能够控制外汇流出,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强制结汇等。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最高领导层会考虑更长远的问题,也明白中国面临的风险,因此改革是能够推进的。

  现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随着人事调整,以及反腐等逐步告一段落,这方面也会有变化。

  如何重塑市场/企业家的信心,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最近一次40人论坛的主题是“产权、动力、质量”,是刘鹤提出的。吴敬琏先生专门谈了产权保护问题。

  国企改革是一个关键节点。为了推动改革,政府应该做好一次性买单的决心。不过,为了推动改革,估计货币供应不会减少,采取中国式QE。这样的话,对人民币汇率有压力。不过,19大之前汇率不会破7,会后不排除集中贬一下。

  认为房价不会跌,19大之后不排除可能放松管制,房价甚至涨一下。

  为了稳增长,政府推进PPP,地方政府基建计划45万亿(不过,去年投资规划50万亿,增速在下降),还是在加杠杆。因此,2017年的经济增长质量不会太好。增长的动力还是在改革,但是推进起来很难。

  3) 对市场的看法:

  高盛:不看好中国,看好美国,认为今年美联储加息3次(哈博认为加息2次,从下半年开始,3月份不会),认为美元仍会升值但是幅度放缓,看好金融股,逻辑是放松金融监管和减税(但是高盛员工都在卖出自家的股票),看好高收益债,尤其是能源公司发行的债。

  哈博:对中国没有那么空,认为港股更便宜(香港很多机构认为指数会升破25000,甚至有人看28000),海外资金对港股配置低,今年开19大会维稳。

  二) 沈博士:

  去年底M2/GDP=210%,说明过去几年货币发行太多。

  感觉目前的上涨有些09年“4万亿”的味道。按经验,一般6-9个月后就要考虑收缩。这次好像要早一些,已经开始去杠杆了。

  本次的挑战在17年底18年初,如何去杠杆?18年可能加息,今年不会。

  18年新一届政府上来,会考虑10-15年的战略,真正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力度会大(哈博认为,如果推改革,不排除先把GDP增速打到3-4%的水平).

  当然,如果真改革,经济下行,但是投资者风险偏好提高,加上政府会用宽货币对冲一下,资本市场未必下跌。

  三) 邢博士:

  大摩看多的报告是针对海外投资者的,认为他们对中国太悲观了。目前海外机构对中国的配置是历史最低水平,比08年还低。

  对于大摩的报告,亚洲投资者较为欢迎,欧洲投资者感兴趣,部分人开始加仓银行。但是美国投资者不认可,主要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很快下行,现在加仓是帮别人接盘。

  17年是中国紧缩元年,18/19年会进一步收缩。认为中国总体债务率将于2026年见顶,达340%(目前270%),但是不会达到日本的水平(400%).

  今年外汇储备的下降速度大约100多亿美元/月,要4-5年的时间才会跌到2万亿美元水平。预计19大之前汇率不会跌破7,年底会到7.1.

  对于全球市场,去年11月发布策略报告,强烈看好,前高后低,但是机会稍纵即逝。目前在考虑稍微修正一下观点,认为看好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对于中国,更看好港股。

  四) 侯博士:

  1) 关于通胀

  市场上普遍对通胀不是很担心,认为农产品(行情000061,买入),尤其是猪价涨不起来。不过,侯博认为后续通胀压力不可小视,下半年晚些时候甚至可能发生滞胀。这次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非食品部分,理由是随着去年上游涨价,中下游企业盈利很差,今年都要涨价。数据跟踪显示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6%,为历史第二高水平。最近,发改委紧急调查商品期货,约谈了2家期货公司负责人,听说强制解除永安期货总经理职务。

  08年居民杠杆率只有20%,15年底为39%,16年底就提高到45%,主要是购房加杠杆。海外居民杠杆率90%,预计中国可以走到70%,还有空间。这会推动上游价格上涨。加上目前上游由于去产能,小企业退出,形成了大企业垄断,对于控制价格有利。

  2) 关于投资

  目前在A股、美股、黄金、美元上都是多头。

  看基本面,这轮补库存会很猛,可以持续到6月份。那么,经济数据也会比较好看。自己考虑2季度翻空(不是指股票,是指商品的观点).

  五) 高博士:

  总体乐观,看好库存周期,认为这一次全球主要经济体比较同步。

  看好H股。H股之前的走势是非常典型的周期性反弹,先是材料股上涨,然后走到中后周期的板块,认为可以走到年中,之后可能转向电信、医药等偏防御的板块。

  看好银行股,认为在经济向好背景下,坏账问题缓解,估值有吸引力。

  A股寻找制造业中投资拉动的公司是有道理的。

  六) 郦博士:

  主要在考虑顶在哪里。认为央行的调控会拉长周期。

  建议配置中游、大金融。不过,发现公募基金的机械股已经配置不少了,反而上游周期股表现更好。

  七) 王博士:

  16年底开始投上中游,目前这类股票占比较高。但是发现这两天市场走势有些摇摆,年轻的基金经理还是看好成长。

  关键问题是周期还能走多久?考虑同比,17年1季度是周期股的盈利增速高点,这对投资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开始看中游板块。

  八) 卢扬:

  自己是周期研究员出身,原来研究周期,主要看两个指标:货币、工业增加值(或PMI)。认为周期的高点应该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过去几年周期股表现差,导致各家机构都没有周期研究员,因此缺乏前瞻性,现在才开始反应。

  自己还是布局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或者中国特色),估值又不贵的品种,在不确定的市场,买好公司,类似“漂亮50”策略。布局了家电、医药、白酒、银行等。

  九) 曾博士:

  专注成长股。认为注册制的推行对成长股是利好,主要是能够区分好股票与坏股票,给予不同定价。

  提出“BtoG”模式,即赚政府的钱。投资了PPP/环保、安防等,都是从政府拿订单。

  十) 操礼艳:

  自己主要研究和投资消费,认为很多好公司还是在A股。

  十一) 陈俊华:

  对于A/H股,认为不要刻意区分,两个市场会逐步走向一起,关键还是要看性价比,看稀缺性。

  十二) 李启新:

  15年地产市场太好,也让人害怕。其实发展商希望慢牛长牛。

  目前情况下,地产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因为大公司在资金成本等多方面具有优势。

  自己主要布局在浙江、江苏、福建,一线城市很少,主要是2、3线城市,尤其是3线城市的核心地块。

  目前的策略是尽快实现销售。但是今年拿地的速度会比去年慢。

  十三) 郭敏芳:

  其实,很多有优势的企业家在加大投资,并且认为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包括在技术上的竞争力,不比海外差。

  总结一下:

  对于经济:短期看好,中期有风险,长期看19大之后的改革、政策。考虑到创新、中国制造和消费升级的确定性,并不悲观。

  投资方面,基于目前经济向好,通胀有压力还不大,盈利回升等,目前是偏多的时候。方向集中在中游、消费龙头、金融,对成长股总体偏谨慎。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