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将是公司换挡阶段,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电池成本下降幅度无法同步;而云轨尚无法贡献利润或贡献很小。
本刊特约作者 方烈/文
跟踪、投资比亚迪(002594.SZ)近八年时间,从目前情况来分析,2017年将是公司换挡阶段。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刚推行就催生了一批骗补企业,连比来迪这样的龙头也因天津合作方而深陷骗补“绯闻”。但无论从能源安全角度还是产业升级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之一。
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其实就是相关大巴厂“吃财政补贴”而已。然而,随着退坡幅度超预期的补贴新政出台,以及电动大巴渗透率的急剧提升,下一块红利会是什么?大巴红利税减,私家车、物流车青黄不接,新能源汽车板块利润从何而来?
在接下来补贴新政的执行过程中,预计其严厉程度也断非前几年所能比。因此,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极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
具体到比亚迪,2016年底大巴集中冲量,公司估计会平滑一部分利润到2017年,因此,一季度财报不会太差,最迟二季度开始,业绩压力就会体现。
大巴在2016年集中放量后,2017年尤其是上半年订单会出现空档期,能维持2016年的量已经是远超预期了。至于私家车,投资者可别对比亚迪的秦100、唐100期望太高,比亚迪要出爆款产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挖来了Q7的设计师。而其看家本领插电混动,在吉利等新产品推出后,秦、唐被超越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总之,私家车即便数量能增长,幅度也有限。
新政补贴退坡幅度,必定远远大于成本下降的幅度。由于比亚迪产品力有限,缺乏议价能力,虽不如北汽上汽般财大气粗,但估计最后还是得和它们一样替消费者承担补贴退坡,如此一来,对比亚迪盈利影响不可谓不小。
但比亚迪还有一个强项,就是所谓TOG(government政府)。王传福的TOG才华在公交车的推广中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接下来的“云轨”推广中将极可能大超市场预期。
云轨并非新技术,比亚迪仅仅是商业模式做了创新而已,据悉公司从运行比较成功的重庆轻轨挖了不少人,这反而让人很放心。
还有一种声音,中国中车(601766.SH)技术储备远在比亚迪之上,中车都没做起来,比亚迪能行?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质疑,所以市场如今对比亚迪云轨预期并不高。但仔细分析,你不得不佩服王传福在TOG方面的卓越才华。
和大巴一样,云轨采取当地建厂模式,GDP、税收均归属建设所在地。由于云轨定位二三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新区,本身GDP基数较小,云轨数十亿元投资对其GDP拉动效果明显。须知GDP仍旧是地方官员升迁的主要考核指标,而云轨项目只需要省发改局审核准,审批周期短,建设周期大约两年时间,从现在已经动工的汕头、广安来看,感觉是以“示范段建设”的名义搞“两边工程”(边审批、边建设),以此加快项目进程,如王传福所说,“在官员的任期内干完”,这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极具吸引力。
从公开报道看,来比亚迪洽谈云轨的市长、书记络绎不绝,这可不是简单参观,相信未来会有很多项目陆续落地。
地铁开通后,土地物业会升值,轻轨所到之处亦然,这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大卖点。
当然,云轨本身的确能大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利国利民。
而类似于碧桂园这样的大型房企,若云轨通达其所在楼盘,则对其销售肯定大有裨益,所以,比亚迪已经和万科、碧桂园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企业的公关才能必将有助于比亚迪云轨“攻城拔寨”。
至于融资,2017年PPP盛行,云轨运营虽然不一定能盈利,但本身有现金流,融资模式易于设计,金融机构亦会大力支持,项目资金无忧,正值国家大力推广轨道交通之时,比亚迪又遇到了双“风口”!
和新能源汽车一开始就依靠财政补贴这根拐杖行走不同,云轨不需要财政补贴,现金流肯定好于电动大巴。
总之,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除了中车)、项目成本不算透明的背景下,不应怀疑云轨项目具备王传福所说的“超越大巴”的盈利能力。最迟到2018年上半年,云轨就能贡献收入和利润。
有消息称,公司增发时,预期2017年业绩增长40%,即净利润在70亿元之上,我感觉实现可能性很小。
2017年将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坏消息是,利润可能低于预期;好消息是,云轨进展将会超预期。然而,中间毕竟有个时间差,而在这个间隙,别忘了还有超过100亿元的增发解禁,除了战略投资者,估计剩下100多亿元的大部分都是以配资形式参与的。
对于港股,别只盯着静态PE,便宜是相对的,如果业绩下滑幅度真的超预期,或招致强大的做空力量,那么,在这批资金增发筹码没有松动之前当慎重为主;若发现此等筹码倾巢而出,不用犹豫,撸起袖子大胆抄底,等待2018年。
2018年,云轨超预期,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影响已经消除,碳排放积分政策开始落地。然而,就过去的经验来看,比亚迪无论是基本面,还是股价,都会呈现上蹿下跳的走势,波动很大,过去是,未来恐怕也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持有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