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IP证券化过热警示资金仍有脱实向虚冲动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明星IP证券化过热警示资金仍有脱实向虚冲动

加入日期:2017-1-9 7:13:52

  明星卖公司、股份绑定明星IP、明星身家暴涨——这一系列的操作方式在资本市场已经司空见惯,连大名鼎鼎的“星爷”也经不住诱惑。

  近日,深交所上市公司新文化传媒(300336,SZ)及实控人杨震华以13.26亿元收购周星驰全资控股的PDAL公司51%股权。令人瞩目的是其中高达10亿元的对赌协议——PDAL公司做出了业绩承诺:原股东承诺PDAL于香港会计准则下4个财政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数共计10.4亿元。实际净利润数不足净利润承诺数的部分,由原股东进行现金补偿及回购。

  新文化并购PDAL,是这两年资本市场影视产业并购热潮的一部分,但发生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

  2016年7月,深交所发布《修订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提出重点监管创业板影视公司信息披露,严控明星IP证券化。2016年9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不少影视类资产并购重组连连失败。比如,暴风集团、唐德影视等并购被否,永乐影视连续4次借壳失败等。

  但是很显然,这些监管举措并没有阻止资本市场影视产业并购尤其是明星IP证券化的热情。像周星驰这样的明星IP仍然散发出无法阻挡的魅力。巨额的对赌协议,可以看作明星IP证券化的演化新阶段、表现新形态。

  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资本市场热衷影视产业并购、明星IP证券化如火如荼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一种观点相信,这是中国影视产业繁荣的一种结果。

  这很容易理解,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产业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不难解释,过去十多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平均增长达30%。

  这种需求的变化,给影视产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然也要在资本市场上体现出来。影视产业并购是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来了明星资源的稀缺和市场价格的飙升。

  但是这恰恰不能解释明星IP证券化的火爆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当下——就在一周前,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刚刚盘点出结果,数据为457.12亿元,同比仅增长3.73%,与2015年48.7%的增速相比可谓惨不忍睹。有专家相信,未来10余年,中国电影市场将以平均个位数的增幅继续增长,增长是总趋势,但增速回调也是大概率。

  另一种观点则有些独辟蹊径:结合时下的经济形势,把并购的火热归功于类似“口红效应”的经济现象。就如同每当国外经验,经济不景气时口红销量反而直线上升一样,娱乐影视产业也有可能在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之下,反而获得井喷式增长的机会。

  但中国影视产业更大的问题,不是产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提升。“口红经济”除了让颜色鲜艳一点,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释资本市场上的影视产业并购热潮。

  明星IP证券化的热情不消,源头应当在虚拟经济。资本市场影视产业并购之所以风生水起,正是虚拟经济过热的典型表现。影视产业本身不是虚拟经济,它提供影视产品和观影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是当它来到资本市场,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催生明星IP的泡沫,也就成为虚拟经济的一部分。

  资本市场当然应该为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撑,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也需要资本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血液,但不应该是以明星IP泡沫化的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了明星IP证券化,就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激励机制;恰恰相反,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了创造力,才不得不依靠明星证券化来炒概念、讲故事。

  电影当然要讲好故事,但电影产业不能仅仅靠讲故事。就拿新文化并购PDAL来说,根据对赌承诺,PDAL估值是其2016年业绩承诺的10倍~15倍,被认为属于合理区间。如果对赌承诺能够兑现,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这非常令人怀疑。要知道,2016年前9个月,PDAL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仅为8117万元和6418万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点和承诺保障机制,很难避免不会沦入虚拟经济资金空转的游戏。

  监管机构之所以对影视行业并购严格监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是想要通过“枪打出头鸟”的方式,扭转社会资本脱实入虚的趋势。现在看起来,这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其源头应当还是在虚拟经济那里。也许只有影视实体产业的崛起,才是吸引资本转入实体经济的最佳途径。

(原标题:傅克友:明星IP证券化过热警示资金仍有脱实向虚冲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