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企业和券商历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两者的关系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
最近因为帮一些新三板企业找做市券商,来来去去跟一些企业和券商交流得比较多,又加深了这种想法:你离了我不行,我没了你玩不转,但大家却又相互埋怨,倒出来都是满肚“苦水”。
从企业的角度,最常见的抱怨就是从拟挂牌开始,真金白银付了大概上百万元的费用给主办券商,挂上牌以后每年还要给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的持续督导费,但企业有个什么咨询、有个什么事要找券商了解、帮忙的时候,往往就找不着券商的人影,或者被推来推去搪塞了事。
挂牌或拟挂牌公司的董秘们一起交流,往往会说到哪家哪家的费用多少,然后哪家哪家的服务怎样怎样,七嘴八舌一比较,总有一些企业觉得吃了亏:钱交多了,或者服务差。
董秘们交流得尤其多的类似披露年报之类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信披工作,以及对股转公司出来的各种规定的正确理解和执行,都是新三板挂牌企业比较头疼、也很需要券商指导帮助的,但董秘们都诉苦,券商有时候比自己还糊涂,或者券商有时候给的指导意见都是不对的!
于是,讨论的最后,往往就有人建议:换券商!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趋冷,企业增发难,有些自身能力不足的企业指望券商能帮上忙,但券商其实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随着创新层概念的火热,去年底以来,琢磨着自己够得上创新层指标要求的许多企业,为了迎合其中关于有“6家做市商”的指标,也忙着满世界找做市商,但在找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管是主办券商还是再找其他外面的券商,居然对此都不太热衷,甚至还各自纷纷提高做市门槛,原来以为很容易办的事情居然也出乎老板的意料办不成,所以也引发诸多的牢骚抱怨。
另一方面,虽然提供新三板服务的券商目前僧多粥少、基本上被视为新三板市场上的强势一方,但他们也一样有自己的苦水倒。最典型的是被拖欠服务费,这是他们在主板市场上几乎没怎么遇到过的尴尬。特别是每年十几万元的持续督导费用,有些企业居然就是拖着不给,令主办券商恼火不已。
一般来说,新三板企业在拟挂牌时就会和主办券商签一揽子综合服务的协议,按照股转公司规定,主办券商要与企业签订推荐挂牌并“持续督导”协议,因此也就有每年的持续督导费用。令主办券商尴尬的是,费用被拖着,约还不能说解就解。因为根据股转公司相关规定,解除持续督导协议,必须是券商与企业协商解决,也就是说企业如果不换券商,券商还不可以单方面解约。因为股转公司规定中有一条,主办券商与挂牌公司解除持续督导协议,挂牌公司未能在股票暂停转让之日起三个月内与其他主办券商签署持续督导协议的,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终止其股票挂牌。这样一来,企业为了避免被终止挂牌,赖着费用的同时却又不愿意与券商协商解除督导协议,总之就是能拖就拖。
另外,和主板上市的企业不同,新三板上挂牌的6800家企业,除了部分优质企业另当别论之外,普遍还是底子薄、品牌、管理各方面都还有待发育、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不管是董秘甚至老板的规范意识、管理水平都令券商“一个头两个大”,仅仅就日常信披等督导沟通就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其实,具体到某个券商的做新三板业务服务的部门,也就相对固定那些人,这也就反过来说明了为什么企业端也在抱怨得不到主办券商的贴身服务。至于做市业务,按某位资深券商的说法,在目前的市道下,其实他都不想做!道理很简单,由于券商须以自有资金买入做市企业股票作为库存,每个券商投入做市的资金都会有个额度控制,在市场流动性差,资金成本高企,存在亏损风险的前提下,券商必定会对做市企业优中选优,以尽量确保自己的收益。这是它们拔高做市门槛的根本原因。另外,不仅是资金额度方面的限制及盈亏、流动性的考量,券商做市有限的人力投入,也是目前尴尬的现实。据了解,多数券商虽然拥有基本的做市人员,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做市业务会涉及为企业估值等,而估值是个高端技术活,并非表面上简单操作一下报价的动作。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春晓君觉得,其实目前新三板市场上这些企业与券商之间的恩怨,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差、新三板企业也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新三板市场正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特点。要我说,不管是企业还是券商,天生一对欢喜冤家,与其抱怨不如精挑细选,券商门槛高,企业也别将就,只有相知互信,诚字为本,才能携手走好资本市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