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枫 实习记者 赵丹 北京报道
熔断引发的市场效应仍在发酵。
1月5日晚,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接力”宣布延长所持股份锁定期。而就在1月5日盘前,针对熔断机制和1月8日即将到来的减持解禁期,证监会紧急做出了回应。
证监会发言人邓舸表示,熔断机制对稳定股市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应急处置时间。从1月4日市场情况看,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对于市场关注的减持潮问题,证监会则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完善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规定,对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建立减持预披露制度,并在一定时间内对减持股份的比例进行限制,引导其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途径减持,既可实现应对股市异常波动临时性措施的有序退出,又可防止大股东集中减持对市场造成冲击。这个规定将于近日公布。
减持潮并非万亿
即将到来的1月8日的减持潮,一直是为市场所忌惮。
对于减持潮的规模,多家机构作出了预测,认为其潜在规模有近万亿,其中海富通基金在1月4日也表示,5%以上股东减持禁令或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潜在解禁规模1.1万亿左右。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指出,虽然大股东股份的流通市值不小,但并不是都有现实减持需求。从近年来实际情况看,大股东减持60%是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进行的,有效缓解了对市场的压力,大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金额占总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
浩泽投资投资总监曹刚也对记者表示:“我不认同万亿规模集中减持的看法,万亿是笼统的说法,对很多实际控制人或者大股东来说,大比例减持或是快速减持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而真正有减持意图的是大小非,但大小非在万亿减持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尽管集中减持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总体来说影响没有那么夸张。”
而除了证监会的表态之外,1月4日和5日,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均表态将延长相关限售股解禁期或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减持。
熔断机制有完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证监会的表态中,其指出,从1月4日市场情况看,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方正证券(601901,股吧)研究所所长高利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分析,熔断机制正好赶上市场暴跌,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过于情绪化。但从调控来看,作用于沪深300的熔断机制有利于大盘的稳定,有利于缓解市场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
但方正证券一位人士却认为:
“根据证监会的表态,实际上监管层已否认了熔断机制引发大跌这个因素。”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则指出,“本身中国的T+1制度加上涨跌停板就已是一种很强的熔断。”
对于证监会发言称熔断机制已起到一定冷静作用,林采宜表示,市场已给出了答案,国外是在没有涨跌停板与T+1制度下推出熔断机制,从而给予投资者冷静期,而国内的跌停板已给予了投资者冷静的时间。
高利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我们本身有涨跌停板制度,熔断机制理论上能在市场未知原因下跌时给予冷静期。但在股市本身具备涨跌停板与T+1制度下,熔断机制的效果有待考察。”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同时指出,“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经验,市场对新的规则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从境外经验看,熔断机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没有统一的做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未来将根据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对此,前述方正证券人士指出:“在建立熔断机制的同时,管理部门还应为其建立配套的机制,使其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在熔断的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该及时发布信息稳定市场情绪。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特别是对市场上流传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对虚假信息要及时澄清,以此来达到稳定市场的效果。”
(责任编辑:郝运 HN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