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播放开关 农行爆发票据窝案 涉及金额39.15亿元 正在加载... < > 随着农行39亿票据窝案曝光,并在票据市场迅速蔓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向银行询问纸票转贴利率报价,“五大行的纸票交易基本上停掉了,虽然还有3.5%的报价,但已经有价无市。”上海一名银行同业部门人士说。某股份制银行兰州分行,去年末发生近10亿元票据无法兑付的大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近日曝出39亿元票据窝案。39亿的数字,也使这起案件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机构票据窝案。自去年底开始接连爆出银行票据大案,令多年难禁的票据业乱象不断浮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无论是银行业人士,还是专做票据生意的票据掮客,都提到了一个时间结点:2015年6月底开始的股市暴跌。一场股灾洗劫了民间游资,通过银行票据的“食物链”终究火烧连营到银行体系,而银行承兑汇票(下称“银票”)期限多为半年。自去年中就已断裂的资金链,在银票应该承兑的时候终究“纸包不住火”了。将一切抽丝剥茧,能让银行大案频发、资金外流的第一个病根,就是银行票据交易中的同业账户,业内简称为“同业户”。当市场上的票据掮客潜入,通过某种形式实际控制了利益链中部分银行的同业户后,银行体系的资金就流进了掮客们的“包装户”。如果说2012年的杭州润银票据大案,让市场发现了“包装户”的危害,那么此次股灾打断资金链而掀开的票据风暴,之所以烧到了银行,也正是“同业户”在诱火。民间游资和银行票据业务体系是如何牵扯在一起的?各商业银行缘何被一众民间票据掮客牵着鼻子走,以至于最后还为游资的大额损失买了单?小周是活跃在杭州一带的票据掮客,王总正是那家出了大案的股份制银行某分行同业部副总经理,他们被一同绑在票据利益链上,同沉同浮。听完他们的故事,就能窥见一个票据微缩江湖。听完他们的故事,或能想见,如果厨房里最先出现了两只蟑螂,整个厨房一定不止这两只。票据案件也是如此。掮客:“控盘50个亿”小周浸淫票据行业多年,去年上半年,杭州地区的游资第一次干过了温州的。“山头”立于杭州的小周为此忙得不可开交,造福他的就是火热的股市配资。小周大受欢迎的原因,是他凭借在市场上多年练就的身手和资源,一能控制几个银行的同业户,玩转票据期限错配;二能在票据交易中无成本滚动占有多笔利息,从而形成资金沉淀并用来放息或投资;三能靠他掌握的业务模式“无中生有”从银行套出钱来;四能靠票据期限错配再赚出差价来;五能把市面上所有原本大行不能合规持有的票据,通过小银行当通道过桥来“洗白”。一头是各家商业银行,一头是需要贴现的企业,一头是民间资金方,三头的需求共同推生出小周这样的中介。股灾前游资最火热的时候,“我们团队控盘过50个亿。”小周说。像小周这样的票据掮客,在业内也被叫作“包装户”。他们的“初级职能”是,先用现金从开了银票的企业那里收来光票(空白票据),帮助企业套现(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再用手里控制的壳公司“制造”一手上下游的贸易背书,然后把票贴给银行。在这最初的职能里,掮客的存在增加了票据的流动性,掮客本身则在这中间牟取一道贴票利率差价。但在这个不易被审视到的暗灰区域,各方的诉求和欲望在小周这样的掮客处碰撞,搅动着刀刃舔血的机会和风险。首先,银行一向都有腾挪表内外规模的需求,这几年也越来越强调票据自营,做大交易而非持票到底。银行们固然能够直接联系同业,一些票据业务活跃的股份制银行也居间做期限错配买卖角色,但相比银行,掮客们的业务正是因为不规范而更高效:他们能按合作银行的要求去市场上收票、买断票据,打包成资产包;他们能为了“掩护”合作银行的同业部门走通合规流程,而先行找城商行或村镇银行作为通道银行贴现,然后甩给通道银行1~2个点了事;他们能简化交易过程,票据交易多半离柜办理,掮客还能自行完成背书。对于那些想要短期持票、做大流量的银行而言,或是对于那些只想当个通道、不想实际出资的银行而言,在风险酿成前,掮客的“灵活”正中下怀。“比如我们说要‘5个亿的1+5回购’,他们能直接做好5个亿的票据包,找个小银行直贴好送过来。”在银行分管同业业务的王总承认,在这一波票据风暴之前,掮客是银行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效率优先的快速运转里,在中间过过手的短期持票银行逐渐发展到“清单交易”,也就是票据封包后甚至不需要递送和查验,直接看盖有对方银行印章的清单即可。据多名银行人士说,这种情况在信用程度比较好的银行间的确有发生。在小周看来,票据交易对银行创利不高,有的银行操作人员图个省钱省事,有的是对代持的或者买入返售的票据“掉以轻心”,认为自己无非是个“传手”,票据总要出手,又或者是早已被掮客买通,因此心知肚明,签封掉的票据已经出了问题而不闻不问。而票据掮客则有可能参与了送票、“一票多嫁”等多项流程。据农行公告,其39亿票据案中的业务模式正是“买入返售”。据媒体报道,这一票据包内出现部分票据被报纸替代,而且票据进出未建立台账。分析人士指出其中所涉农行内控问题。“内控问题”不假,不查验票据也早已不是农行北分一家才有的情况,票据市场的积弊已久。4种“无中生有”生钱术正是在银行分支行的默许甚至需求之下,本不入流的票据掮客群体,在某些地区,一跃成为一众银行之间转贴、代持票据的“牵线者”、“代言者”甚至“组局者”。当票据掮客的盛世开启,当一些银行过于信任回购承诺而在流程上趋于马虎放松,当市场上又有资产开始累积泡沫能够“钱生钱”,票据掮客手上天然就有的资金沉淀,以及天然能够从银行体系较为方便地掘出资金的融资性票据业务,开始被市场投机客相中。去年上半年,股市一路向上。在小周的圈子里,似乎有钱不入股市,就等于是丢钱。而在此期间,市场游资力量也找到了他们,让他们帮忙通过票据业务,从银行体系低息“借”钱出来,炒完了股赚完了钱再“还”回去。似乎风险由游资方承担,小周还能跟着无风险捞一笔资金利息。事实上,即便是在本轮股市起伏之前,票据掮客里保守估计也有半数同时兼做资金业务,说白了,就是同时也放高利贷。从民间的眼光来看票据,那一直都是信贷规模管控之外的银行资金出口,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生存已久、甚至被各方默许,其代表的是比贷款利率更为市场化的资金价格、比审批放贷更快捷的融资渠道。据小周透露,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以通过“做票”获得资金。第一种方式是,在银行之间大幅做期限错配,就会发生账期,在账期里只要动动脑筋,一次性贴票获取利息后拆期付出,或者形成划账窗口期,在流转的过程中先拿票后付款,都会产生短期资金沉淀,滚动流转起来就相当于不断有短期资金沉淀,也就相当于长期占有了一笔资金。这种“占有资金”姑且还算是玩转流动性的技术活,比这更“刺激”的是直接套钱。第二种方式是,既然银行对票据查验流程可以精简,掮客就可能串通个别银行操作人员,在中间做手脚,“一票多嫁”,同时与几家银行在前后有交集的时间内全部进行错配操作,造成中间多个时间结点上的票据权益不清,以此套取短期资金。第三种方式是“真假票”混迹,“反正在承兑之日前还上资金,谁都没有损失,银行也不会较真验票,就算发现了,补上漏洞就是了。”第四种方式是,用自己或游资方指定的贸易公司、甚至壳公司开出的商票,通过一些小银行贴票过桥转手后把这些风险极大的商票“洗白”,混入票据包,由大银行转贴。事实上,用自己控制的壳公司自融自贴、用“真假票”搞出贴现资金等手法在行业里早已有之,并非新事物。也正是因此,在鱼龙混杂的票据行业里,从2012年的杭州润银事件开始,票据案件年年有,票据风险年年查,票据乱象年年整治,但是最终,炒房、炒期、炒矿、炒股,只要有资产泡沫往上堆,民间投机客嗅到钱生钱的气味,融资性票据,是不会被错过的来钱工具。牛市里,哪来那么多民间配资的资金往市场里砸?资金最终来自银行体系的票据市场,成为了弹药仓库之一。资产泡沫破裂,最多6个月的滞后期,风险终将水落石出。“功劳”:能把所有票都“洗白”从银行的视角,王总说,票据掮客最大的“功劳”也是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他们能把所有的票都“洗白”,把风险通过层层通道,最后洗进大银行的口袋里。例如,股份制银行A不允许贴村镇银行B开出的票,但可以贴城商行C的票;而C可以贴B的票。票据掮客在中间的功能,就是组织C垫在当中当通道行,告诉C你只要贴完票我就会回购走,并给你1~2个点的通道费用,这样C会认为此单业务是无风险套利,赚取通道费而不持票。鉴于C已在当中背了一道书,A就可以收进B的票据,成为实际出资者。ABC银行的例子尚是基础模型,实际操作中,过桥行可能有好几道。这样的“洗白”流程,容易被套用到上文所述的空壳公司开具商票套取资金的案例中,村镇银行或农信社往往成为第一道直贴行,若干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会成为在当中捞通道费的“过桥”方,最后,有高风险的商票破门流入大银行,交易中还可能涉及买卖断、远期买回、免追索、“阴阳合同”、假公章、逆流程等,形成复杂交错的利益和风险链条,一旦到期资金回不来,将会引来一场复杂的揪扯。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村镇银行或农信社管理混乱,票据掮客甚至可以私刻图章,直接使用这些银行在其他银行开立的同业账户。由于其中账务不清,中间资金或可被短期划到外账户上进行股票交易。而各商业银行最初之所以乐意配合,一则因彼时风险未燃,资金有去有回;二则因银行本身有调规模需求,比如银行间互相帮助在月底替对方代持票据,利用“卖断+买入返售+到期买断”或“假买断、假卖断”等方式调节信贷规模,或是为了虚增负债而滚动签发银票;三则因银行有经营票据、交易资产来获取收益的需求。数据显示,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低风险、高流动的票据资产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目标,2014年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口径票据余额2.2万亿元,2015年11月末这一数字增长到4.6万亿元,增幅109%。银行:“被掮客牵了鼻子”尽管票据市场乱象层出不穷,但据王总观察,只要票据掮客们的资金链接得上,票据江湖大可相安无事,直到去年股市大跌后,从票据口径被套出的钱已在配资市场上蚀本,一些掮客、甚至一些卷入其中的银行分支行开始“耍无赖”。据王总介绍,轻度的风险是动利息或流动性受到威胁,重度的风险则是动到本金,比如掮客谎称后手银行已经要票,并表示协助送票后再将资金打过来,但其实只是里应外合骗走票据;又比如,当高风险空壳公司商票到期后钱还不上,或者查验封包的票据,发现票据权益不清或票据缺失,或承诺对封包票据进行回购的银行违约不回购,持票银行就会面临损失。银行之所以出现内控问题,也是一步步被逼就犯。当票据资金被挪用且亏损,银行相关业务人员看到窟窿堵不上了,又怕问题暴露,于是不得不配合票据掮客继续作假,“眼看着被掮客牵了鼻子。” 王总说。彼时相生,此时相克。 股市惹祸“三大效应” 此轮股市暴跌带来的票据风暴比以往都严重,小周将其总结出“三大效应”。第一,是共振效应。以往游资东一炮西一炮,有的通过高利贷进入了某个楼盘、有的民间拆借资金给了一些半死不活的公司吃吃利息,总之去向不同。而这个地产或那个地产、这家公司或那家公司,这个领域或那个领域,泡沫不会同时破裂、资金链不会同时断裂,民间资金本身有互相调剂腾挪的能力,因此不会集中亏空。但股市不同,两次大跌对于所有资金而言是“齐步走”,配资带来的杠杆让这一过程变得飞快,一点互相救济腾挪的余地都没有。第二,是虹吸效应。虽然保守估计有一半票据掮客都是资金客,但是据小周观察,从前大家都是收收放放、做做停停,套钱的体量并不会太大。但去年上半年股市一路向上,诱惑不容小觑。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地区,如何从银行体系多弄点钱出来(包括消费信贷、股权质押融资等)是个很火的话题,而官民分野、掮客横行、融资性票据大行其道的票据市场,是上好的投靠。第三,是鳄鱼效应。本来鳄鱼只是咬住一条腿,结果用手去拔自己的腿,于是连手也被鳄鱼咬住。小周说,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股市这一轮有过两次暴跌,一些在第一次大跌中已经出现资金窟窿的票据掮客或资金方,为了弥补漏洞,选择再从票据业务中套出资金搏一把,结果只是让问题变大。小周一再向本报记者强调,票据掮客即使涉足高利贷,即将自己手中冗余的资金出借,其本意也并非从银行骗出钱不还。他们和资金玩家,只是想通过票据的手段从银行“借”出钱来,投入到更高回报的资产里去,一路周转滚动后在票据承兑到期之日再把钱还给银行。值得注意的是,对资金流入股市,银行曾有过暧昧的态度。当2014年底“改革牛”出现,资本市场带来的业务可能性如同一地罂粟——危险却充满诱惑。某银行分行一位管理层人士曾告诉本报记者,银行面对的经营环境是,负债成本日益增高,实体经济回暖仍显乏力又使优质的资产越来越难找,他们其实也警觉到大量票据业务带动资金进入股市的风险,但在股市还火热的时候,或有意选择不排查。关注腾讯证券公众号(qqzixuangu),前置腾讯新闻app股票页卡,热门投资讯息极速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