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月17日),据彭博社报道,因中国监管机构打击卖空一类的市场行为,部分外资行正在缩减让客户通过沪港通渠道间接做空A股的产品。
记者注意到,在彭博报道中,摩根大通和瑞信两大知名投行赫然在列。一位香港券商人士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香港券商没有收到通知,说不能在沪港通框架下进行可容许的做空。外资行此次缩减合成做空产品或为自主行为。”
沪港通卖空并未受限
据彭博报道,摩根大通机构经纪业务部门本周向对冲基金等客户发送的电邮显示,公司停止了在沪港通安排下的合成做空股票产品。两名匿名知情人士表示,瑞信也削减了可以合成卖空沪港通股票的产品。
摩根大通发送给客户的邮件显示,这一决定与近期市场抛售以及中国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有关。在这一轮A股巨幅调整中,沪指从6月12日高点重挫39%,促使官方打击认定为伤害市场的“恶意”卖空行为。在这波打击行动中,包括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等行业高管都受到调查。
对于前述消息,摩根大通驻香港的发言人MarieCheung拒绝置评,而瑞信驻香港的发言人CandiceSun同样拒绝置评。
记者注意到,从2003年起,中国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配额购买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但因QFII的限制较多,对机构投资者性质有严格限制,目前只有大型公募基金、养老基金、学校捐赠基金等拿到QFII额度。
去年11月启动的“沪港通”,允许境外投资者在没有美元或人民币QFII配额的情况下,购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标的;另一方面,“沪港通”安排下,沪股通总额度达3000亿元,这一规模可以与QFII相提并论,如果实施顺利,将有可能受到海外尤其是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青睐。
昨日,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及“香港券商是否有收到限制沪港通渠道卖空A股的通知”时,一位香港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据我了解,香港券商没有收到通知,说不能在沪港通框架下进行可容许的做空。”
但他同时强调,“在沪港通的规则下,是明确地说了不能进行无备兑沽空(裸卖空)。虽然有担保沽空,是可以进行的,沽空名单都有了,但目前并未开绿灯。”
利用合成产品做空?
彭博报道称,外资行的“合成做空”,是指在没有实际借入股票的情况下,利用期权、期货和掉期产品等工具来做空股市。
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部分券商已经在“沪港通”渠道下,向持有A股的客户提供了“合成做空”产品。但现状是,由于可被用于“合成做空”的股票非常稀缺,导致这类产品的使用受限。此外,有报道特别指出,提供“合成做空”产品的银行自身不会做空股市。
那么,“合成做空”产品究竟是什么?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的理解是,合成产品(syntheticproducts),是在没有或不能直接参与某一种资产的买卖时,通过其他渠道包括场外的、类似品种等组合出的交易产品。我估计这些做空内地股市的合成产品,在渠道方面可能是利用沪港通、QFII以及新加坡A50期货等工具,通过场内和场外产品来合成的‘替代’产品。”
他同时指出,“通常来说,在可以做空的市场,深度不足、范围不够广以及额度有限制的情况下,用合成产品可以解决投资受限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就目前看,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富时中国50指数期货,以及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来对A股进行做空押注。
对此,上述资深投资人士表示,“正是这些合成产品,其属于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的一个种类,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的产品以现金来交割,没有涉及实物股票的转让。”
此外,摩根大通电子邮件显示,该行将继续提供掉期产品和票据,允许其客户通过沪港通和QFII安排买入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