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对于北京基本公共服务的疏解,目前制定了相应的计划表,包括人口、入学学生等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而因在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过程中,人口疏解是重点,现在已经从公共资源角度出发,来制定怎么把人口疏解出去的一个计划表,“比如有多少人口疏解到通州,有多少疏解到河北、天津”。
一位知情的学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产业、交通、环保三个突破口外,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公共服务,“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过程中公共服务需要逐渐拉升拉平”,如此才能称得上一体化。
但与产业转移等领域的疏解不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外疏解有其特殊性,“对于转入地而言,不管是北京的郊区县还是河北、天津的县市,都有承接的积极性,目前的问题涉及到转出地疏解主体的积极性。”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说,因为制造业在北京本来就面临成本过高的压力,自然会产生对外转移的推力,但是对于服务业来说,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来说,转移存在一定困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顶层设计进入到实施阶段的背景下,北京以人口调控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一定是要和公共服务疏解并行的,因为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据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李峰介绍,其在调研过程中,亦能明显感受到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医疗上的合作进程有所加快,包括交流的频率、层次、形式上的变化。
职业教育先行
按照《规划纲要》,北京市正在制定对于教育和医疗疏解的时间表,分三阶段最终到2030年完全实现目标。
目前,在教育资源疏解进度上,除了已确定疏解方案的北京建筑大学、工商大学、城市学院等市属高校外,北京外事学校等4所职业学校整合迁移至昌平区的工作已经启动。
“市属高校是北京市层面更能统筹的资源,对其它资源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赵弘认为,今后,一些面向区域和全国性的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将会陆续疏解出中心城区,因为89 家在京的高校有 64 所整体或者部分都集聚在城六区。
而前后分三阶段进行疏解的教育资源,哪一块会是最先搬迁的呢?在北京东城区十一届九次全会透露的信息显示,在离年底还有5个月的时间内,推动京津冀协同重点要做好六方面工作,其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被置于首要任务,并明确在下半年,要“积极稳妥推动职业教育外迁”。
“这个(教育资源外迁)规划已经提出了,以疏解职业教育为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与北京市内79所普通高校相比,北京职业教育数量要多得多。根据北京教委数据,北京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一共112所,其中包括北京市外事学校在内的职业高中有96所,包括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高等职业学校有16所。
“河北有一定的职业教育需求和基础,而且相比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受市场因素支配力量更大,因而最先转移出来的会是职业教育。”李峰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曾说。
医疗资源疏解加速
北京公共资源疏解的另一个老大难,就是涵盖医院在内的医疗资源合理布局问题。
这种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北京市内部,北京全市88 家三级医院,其中 67 家都在城六区内;放大至京津冀范围内,集中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地区,成为河北的首选,2013年北京接诊人次破2亿,25%都是河北患者。
“一个地区医疗、教育等设施完善了,大家才愿意去那里居住,医疗资源的调整也是服务于全市的疏解规划。”北京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在日前的访谈中表示,北京也将通过医疗服务的布局推动人口规划的实施。
在人口调控的指挥棒下,未来北京过于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又会如何疏解?据年初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情况通报会安排,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布局,北京市将采取“控、疏、提、援”四大策略,推动首都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在疏解范围上,北京将引导中心城区三级医院通过举办分院、压缩中心城区院区规模等方式,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区郊区等薄弱地区转移疏解。
同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配套,北京已经研究形成医疗合作整体工作方案,未来将会是有重点有规划地进行医疗合作,首先圈定的是四个重点区域,包括河北唐山、承德、保定、张家口。
目前,河北唐山地区的医疗合作已经先行开展。上月底,北京卫计委与河北卫计委等签订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北京近期将推选两家市属医院分别支援曹妃甸的两家医院,经过3至5年时间,使其成为区域医疗中心。
据北京卫计委通报,现在北京约有5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省的6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高校并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而医院则属于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关乎人最起码的基本生存。”李峰认为,相对于初期合作办医的模式,当地人也是需要长期优质均等的服务,根本上还是需要建分院、新设合资医院等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