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陶源的新生之路——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调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世外陶源的新生之路——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调查

加入日期:2015-4-11 4:50:11

  ⊙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说起瓷都,无论中外,全球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名字:景德镇。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因新平镇(景德镇原名)盛产青白瓷器,遂以年号命名此地,由此开创了中国陶瓷最绚烂的“千年史话”。中国的英文名“China”(china小写后特指陶瓷)一词,据考证便是因横穿景德镇的昌南河的音译。可以说,如果在全世界找到一个公认的瓷都,景德镇乃是不二选择。

  然而在2003、2004 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相继夺走了“中国瓷都”称号,这给了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一记闷棍。当年,愤懑不平的景德镇市甚至还组成志愿律师团,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协会侵犯景德镇名誉权。尽管此事以两大协会不再评选“瓷都”而告终,但此番“瓷都”之名易主的背后,透露着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已经在近几十年来,走向没落。不说以德国科勒、日本TOTO为首的外来瓷器充斥中国市场,即便在国内,潮州、佛山、唐山、德化等地也都在瓷器产值上全面超越景德镇。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瓷器,已经和昌南河畔的景德镇,越来越远。

  但景德镇之所以是世人公认的“瓷都”,不仅仅在于她过往的辉煌历史,更在于她是全球唯一保持完备手工陶瓷制作加工工艺流程的城市。景德镇外面的世界陶瓷工艺再先进,若要说手工陶瓷的技术,无人可以比拟景德镇。今日之景德镇,也正尝试开拓出一个“大陶瓷”格局。截至2014 年,景德镇的陶瓷年产值已经从1995 年的6.6 亿元增长到了267.8 亿元。景德镇的潜能,正在被慢慢激发出来。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专程来到景德镇,在考察该市陶瓷产业发展现况的同时,又集中采访了一批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通过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话语,当代景德镇陶瓷业态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做陶瓷 在这里是最幸福的

  景德镇的辉煌始自北宋灭亡后的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彼时,北宋五大名窑的大量窑工来到了景德镇,由此开启了景德镇近千年的陶瓷史话,从青花到粉彩,从青瓷到珐琅彩,景德镇依靠着逐渐完备的“72路绝招”(其实是350多种陶瓷细分工艺的统称)称霸世界瓷坛上千年。然而在1912年溥仪逊位后,景德镇的大规模生产就随着御窑厂的关闭而逐渐终结,虽然中间袁世凯复辟时烧过“洪宪”年号的“御窑”,但从袁世凯后,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连年动乱而迅速衰落。八年抗战期间,日寇的飞机还多次轰炸了御窑厂及居民区,导致许多传统窑炉、工艺半成品、资料损毁以及大量优秀陶瓷手艺传承者死于非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曾被列为国家轻工业部的重点扶持城市,并建立起十大窑厂,景德镇迎来了再次兴盛的一段时期。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更多的是关注大规模生产以及工业化,这与千百年来景德镇依靠小作坊集群化生产的体制大不相同。在大锅饭生产30多年后,景德镇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受到冲击的城市,大量的进口瓷器由于先进的生产工艺及廉价的成本,击垮了景德镇的国营陶瓷工厂,一时间,下岗和破产成为景德镇人心中的“痛”。

  面对困境,景德镇人有的选择离开,远赴他乡创业;有的选择留下,凭手艺谋得饭碗;还有的选择继续深造,进入院校等另一种体制内生存。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今日景德镇陶瓷业态之丰富,正是景德镇人在这二十年间慢慢摸索出来的。其实,手工制陶现象历经工业化磨难,几次濒临“全行业淘汰”的危机,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这门总有人慧眼识珠的传统手艺。如今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一个“产学研”统一为一体的陶瓷圣地,完备的体系化运转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小微创业奇迹”。

  邱明方,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在原来的陶瓷化工厂内租下地盘后建了一家小型作坊“邱瓷坊”,作为一家艺术陶瓷的配套企业,主要承接艺术瓷坯体制作与成品烧制等业务,客户则集中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师生群体。在邱明方的作坊中,常驻的拉坯工人只有一个,还是一位希望通过实战来磨炼自己手艺的景德镇陶院的大学生。其余的活计,都靠短期雇工,活儿多了多雇,少了少雇。景德镇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是一笔无形的资产,邱明方根本无需为劳动力的来源担忧。而低廉的厂房租金也成为“邱瓷坊”这样的小型作坊得以生存的一大条件,唯一令他不时犯愁的只有拉坯技术后继无人的状况正愈加严峻,原本需要五到十年才能见出功力的技术现在正因为竞争的激烈与年轻人的漠视而渐渐衰落。从这一个小的缩影可以看出,家庭作坊是景德镇瓷业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景德镇吸引全国艺术界精英的魅力所在,但这种特色的生命力也正在渐渐地暗淡下去。

  与邱明方不同,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毕业的张楠属于景德镇的外来户。张楠在原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的雕塑瓷厂租下了一处屋子作为工作室。早在几年前,她已经把工作重心从北京转向景德镇。一位早就可以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买房买车、作品也有市场的艺术家何以要来到景德镇当“景漂”?张楠向我们指出了景德镇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个做陶的人来说,景德镇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方方面面的完备,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技术分工非常细致,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你需要什么,景德镇就能拿出什么。另外,从材料、工艺来讲,景德镇也要比其他陶瓷产区更为丰富、完备。龙泉有青瓷、德化有白瓷、醴陵有五彩……而这里全都有、全能烧。还有,景德镇的包容性超过了其他产区。外来人口可以很快融入这个社会之中。再者,在景德镇,无论干什么、谈什么都是以陶瓷为中心。因此,对于一个搞陶瓷的人来说,到这里是最幸福的。”

  独缺资金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这些年来大力开拓的一条道路,在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便是乐天陶社。乐天陶社2005 年入住景德镇雕塑瓷厂,一度发展得如火如荼,尽管近两年来,乐天陶社的重心正逐渐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但是作为乐天陶社推出的主要活动之一的创意市集,如今却已经发展成为景德镇最吸引年轻人创业的场所。该市集每周六、日上午八点到十二点在雕塑瓷厂内瓷园举行,会有超过100 个本地年轻艺术家聚集在一起销售新创作的陶艺作品。据记者两天来的观察,与北京等地的创意市集不同,由于市场方向明确、产品类型集中、艺术风格多样,这片市集已经突破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初期模式,正朝着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不仅限于零售模式,这里已经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瓷、创意瓷采购商们密切关注的目标。许多年轻人正是在这里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订单,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艺术瓷目前是景德镇年产值最高的一种产业类型,也是景德镇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的一个领域,但是这部分对全市陶瓷工业整体的推动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一方面,景德镇的陈设艺术陶瓷仍然没有摆脱各自为战的模式,这些厂子,效益好的可以有数百万元的产值,大多都在数十万元左右徘徊。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茶具茶艺,基本没有摆脱惯性运转的思维模式,经营管理和品牌营销理念严重滞后,无法形成合力。据著名网络电商长物居掌柜涂睿明介绍,他曾经想组织一个青年陶艺家联盟,但后来因为意见不合而不了了之。另一方面,艺术瓷属于非常具有弹性的市场,产值上升的空间有限。据统计,2014 年,景德镇陶瓷总产值192.6 亿元,若按产品类型划分,陈设艺术瓷产值达63.75 亿元,占33.1% ;日用陶瓷产值达54.12 亿元,占28.1% ;建筑卫生瓷产值达46.99 亿元,占24.4% ;工业陶瓷(含电子陶瓷、特种陶瓷)产值达22.92 亿元,占11.9% ;其他陶瓷辅助材料产值达4.82 亿元,占2.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景德镇确实是以陈设艺术瓷为主体进行发展的,这也是自身特色使然。但是,对陶瓷产值贡献最大的两大类型:日用瓷和建筑瓷,景德镇的发展却远远不够。尤其是日用瓷,原本便是景德镇安身立命之本,这座古城昔日的繁荣主要就是建立在日用瓷的生产基础之上,它曾经一度占据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主要市场,艺术瓷其实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如今,要单单以艺术瓷撑起“瓷都”的招牌,确实沉重了些。

  “景漂”,景德镇的新希望

  “景漂”是一个与北漂、海漂类似但有着本质不同的词汇。和多为年轻人、在大城市努力奋斗以便打下一片天空的“北漂”、“海漂”不同,“景漂”大多数是像张楠一样的人,很多已经在北上广乃至海外拥有了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但为了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破而来到景德镇。因此,景德镇依赖着“72路绝招”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更多的“绝招”,而八方神仙各显灵通的景漂族,技术和思想的对撞后产生的火花成为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源源动力。

  距乐天陶社十分钟车程的陶艺街,是“景漂”聚集的场所。陶艺街位处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的附近,地理位置良好。在短短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遍布各种类型的创意陶瓷商店。与樊家井等地的仿古瓷、日用瓷不同,这里的陶瓷商店突显出强烈的设计感。陶瓷小店“釉滋釉味”的主人邱超向我们介绍,这片街道的经营者大多为70后、80后的年轻人,主营项目多与茶具相关,强调的是陶瓷产品与当下时尚生活方式的联系,因此他很自豪地认为这里是景德镇最年轻、最活跃的一条街。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邱超来自江西上饶,毕业后成了“景漂”一族。据他介绍,景德镇艺术瓷这部分发展的特点是比较散,但是量很大。由于景德镇陶瓷的技术分工很细,相关配套完善,从业者所要顾及的材料、工艺等问题相对较少,因此年轻的创业者也比较容易扎下根来。

  与邱超一样,来自内蒙古的王印也属于“景漂”一族。王印的主营方向是青瓷茶具,他没有自己的店面,以接订单为主,客户则主要来自浙江一带。守着名满天下的龙泉青瓷,为什么要来到景德镇订货?曾多次前往龙泉考察的王印谈到了两点:首先,龙泉青瓷在器形设计上比较薄弱,器形单一、死板,只是一门心思去盯釉色,但是他会有新的造型。还有一个问题,龙泉像他们这样的人留不住,地方势力太强大了。但在景德镇要好得多,因为市场太大,想垄断也垄断不了。“我们等于是生活在夹缝当中,但是在夹缝当中还有我们发展的空间”。也许,就是这样的发展空间,才是景德镇最大的吸引力。

  千年窑火永不熄灭

  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尽管有了复兴的迹象,但与广东等地的新兴瓷区相比便相形见绌。2014 年,景德镇陶瓷产值192.6 亿元,在全国仅排名第五,排在第一位的佛山陶瓷产值突破了800 亿元,足足是景德镇的四倍,即使是排在第四位的潮州,产值也有390 亿元,是景德镇的两倍。景德镇丰富自身陶瓷产业格局的努力卓有成效,比如从佛山、上海等地引进各类陶瓷企业,发展高科技瓷、高档艺术瓷、日用瓷及建筑卫生瓷等品类等等,但作为一个内陆三线城市,受信息闭塞、设备及技术滞后等因素影响,远远无法跟占据天时地利的珠三角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相抗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思中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景德镇的衰落不在于它存在贡品文化,也不在于它在传统上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意识,也不在于它因深居内陆而缺乏现代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缺乏创新意识。而在于世界陶瓷产业结构的大变化,这种变化引起国际乃至国内的陶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其实,景德镇致力于走创意文化产业之路未尝不可,但创意产业更关注创意人才群体的集聚效应。景德镇在陶瓷这个领域人才济济,集聚效应明显,但是在其他时尚和设计领域却非常欠缺,如今,总数已有两万余人的“景漂”一族正在成为景德镇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他们之中,既有短期之内来搞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也有扎根于此纳税经营的陶瓷产业从业者。他们的加入,仿佛为景德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们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嗅到了一丝时尚大都市的味道。也许邱超的一番话,代表了景德镇千年窑火永不熄灭的本质:“让原创陶瓷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让精英们收藏的艺术品不只是明清官窑、而是原创陶瓷艺术。让艺术瓷代替造假、仿烧,成为更多中国人人能够触摸到的东西,这才是景德镇乃至陶瓷的未来。”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