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I连创历史新低
2月13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下跌10点或1.85%,录得530点。五天之内,这一宏观经济“风向标”已是第四次刷新历史最低值。
BDI此轮暴跌始于2014年11月4日。在连续上涨至1484点的阶段高位之后,BDI急转直下,快速突破多个关键点位。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在68个交易日内,BDI累计跌幅已高达63.6%。
作为创立30年的传统指标,BDI衡量的是钢材、纸浆、谷物、煤、矿砂、磷矿石和铝矾土等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的运输情况。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性需求不足,特别是“中国因素”支撑乏力,导致大宗商品普跌,这是BDI连续走弱的主因。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需求走低,必然推动BDI指数持续下行。”兴证期货研究员林惠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也助推了BDI走弱。
在BDI暴跌背后,通货紧缩阴影逐渐笼罩全球。
“从全球资产的流动来看,BDI暴跌无疑从贸易角度反映了全球的通缩程度。目前我国乃至全球面对的通缩威胁,反映了全球经济体之间贸易结构以及内部分配结构的再平衡。”混沌天成期货研究院院长叶燕武指出,新兴经济体通过廉价劳动力对自然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出口至发达经济体以换取高端产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部分经济体的劳动力和资源品对其他经济体的补贴。然而,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内部结构存在缺陷,引发循环崩溃,进而影响到金融和实体经济。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为2009年10月以来新低,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正如市场人士所言:“通缩就是一个陷阱,进去非常容易,但是想要出来的话,却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通缩可能使一个经济体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通货紧缩的危害,中信证券(600030,问诊)认为,首先,通缩使消费和价格螺旋式下跌,导致衰退或萧条;其次,通缩使企业的实际利率升高,财务成本上升,影响其生产与投资活动;第三,实际债务负担的上升和担保价值的下降,将加大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系统崩溃;此外,通缩还可能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当前美元强势背景下,需要严防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日本就是一个鲜活例子。1989年以后,日本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1994年和1995年更是出现负增长,1999年到2002年再度出现长时间负增长。这段时期,日本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日本企业不断削减产品价格以刺激疲软的需求,但这反过来打击了企业的营收,日本因此忍受了“失去的十年”。去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更是对全球经济发出警告,发达经济体已经出现了类似日本通货紧缩的征兆。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枚硬币具有两面。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作为一个传统指标,BDI的下滑除了反映需求乏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转型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替代。经济转型,意味着传统工业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导致单位GDP消耗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数量下降,BDI因此走弱。
“对于我国而言,通缩时期也是改革的机遇期。”林惠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生产要素成本下降,可以促使金融、财政税收、国企等领域更好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当前通缩风险不断增大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在“通缩时期”同样能够创造增长红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一方面,企业应进一步通过包括研发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以及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贸易条件改善等方式加速市场出清,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应通过金融、财税、国企等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降低总体要素成本和生产成本,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对总供给形成扩张性作用。
叶燕武表示,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作为资源净进口大国,以原油为代表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但来自进口品的价格拖累同样是一个挑战。
“调整经济结构,正是解决和应对通缩的最佳途径。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之下,保证经济适度增长,逐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提高国内经济结构平衡程度,进而配合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保证适度增长,就是保证在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就业等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就是改变资源禀赋和转移支付。”叶燕武说。
招商证券(600999,问诊)指出,以造纸行业为例,在经历了多年产能过剩后,造纸行业主要纸种的产能扩张都已停止,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这表明行业产能扩张已结束,预计2015年将进入供需弱平衡,行业发展将更加健康。
财政货币共同发力
“如果说通胀是妖怪,那么通缩就是恶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如此预警通缩的威胁,并表示当前各经济体必须毅然决然地抗击通缩。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目前全球暂时只是存在通缩的风险或者特征,而非进入绝对通缩阶段。不过,如果各国不采取行动,通缩风险可能不断加剧。
面对通缩,各大经济体祭出的第一个“杀手锏”正是流动性宽松。1月22日,欧洲央行宣布启动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计划自今年3月至明年9月期间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政府与私人债券。至此,欧洲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全面启动。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乃至诸多新兴经济体也纷纷推出货币宽松政策,丹麦央行更是在1月19日到2月5日之间四度降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在2月4日宣布全面降准。市场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降准只是开始,后续适度的降息、降准等政策呼之欲出。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8%,创1986年12月以来新低。另初步统计,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0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394亿元。
招商银行(600036,问诊)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信贷增长无法掩盖社会融资的疲软,宏观经济偏弱格局没有发生改变。M2增速大幅回落显示出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在M2存在失速风险的情况下,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迫切性犹存。
民生证券进一步指出,单一的货币政策,可能转变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举,积极的财政政策正是抗击通缩的另一把“利剑”。
对于财政政策,中信证券认为,逆周期的财政政策需要发力扩大需求,避免经济陷入通缩漩涡。预期财政政策将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扩大赤字,继续推动国内基建。除了传统的交运等“铁公基”外,政府需要将以直接投资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方式,在粮食、水利、生态环保、健康养老、信息电网油气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领域加大投入,并增加“一带一路”对接的国内省份的投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既需要双管齐下,更需要讲求配合。债券市场人士表示,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两种方法,有助于直接增加总需求,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不过,在当前债务存量较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推出,仍需要一个适当的货币环境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