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黄杰 深圳报道“资产决定负债”,对过去以负债为核心的商业银行而言,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过去一年来,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6月末之前,降息和资本市场的活跃,带来了高收益资产和股票市场的配置潮,而突如其来的“资产配置荒”,则在瞬间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表。
这种改变深刻的反映在三季报,单季度业绩来看,一些银行已经实质性负增长,一方面是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调整下同业、理财资产的配置荒。
由当期市场环境带来的资产结构调整,实质上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变化和转型方向。
规模效应不再
上市银行三季报在上周末披露完毕。规模指标上,与年初相比,总资产个位数增长的仅有5家,分别是建行9.42%、中行9.31%、民生8.96%、工行7.25%、华夏5.32%。
在上半年业绩中,最大亮点来自于同业负债和应收款项类资产的增长,两项增长多源于资本市场活跃。疯狂的牛市在6月末经历调整,因此三季报单季度资产变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7-9月间,商业银行资产增长已然乏力,一些银行已实质负增长。
7-9月间,资产增速最高的是北京银行,单季度资产增速为10.07%,该行今年以来资产增速则是17.28%。国有银行中,单季度增速最高的是中国银行的2.3%;股份行中,单季度增速较高的是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增长4.75%和3.2%。
保持5%增速的仅有三家城商行,股份行资产单季度增速介乎于0-4.75%之间,其中招商银行单季度资产规模增长仅有逾10亿元,近乎零增长;国有银行中,单季度资产增速介乎于-1.4%-2.3%之间,其中工商银行负增长,为-1.4%,建设银行也仅增长0.06%。
“现在是资产决定负债,商业银行对资产组织普遍比较头疼,而在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当下,组织负债则几乎没有难度,在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开始控制规模。”一家股份行研究人士表示。
年初至今资产增速最高的是南京银行,增速为34.38%,而该行在7-9月间资产增速则滑落至5.32%。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该行三季度资产规模增速趋缓主要源于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的大幅减少,两个项目单季度分别比半年报时减少24.22%和71.33%。
资产荒下结构调整
作为城商行的南京银行的策略并非行业普遍规律,从资产结构调整来看,零售贷款、同业拆借、债券市场是三季度银行业资产调整的主要方面。
银行季度报表无法窥视信贷投向的调整,但从央行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来看,1-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万亿元,同比多增2.34万亿元。
在业内普遍认同目前企业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看重的是有效信贷需求,以招商银行为例,在此前举行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招行管理层表示,该行前三季度贷款余额新增1849亿元,而其中零售贷款新增则超过1700亿元,该行亦表示,四季度将进一步加大对零售贷款的投入力度。
资金面宽松和资产配置荒背景下,银行资产配置的“窘境”还反映在同业拆借业务增加,尤其是以信贷计息的拆出资金项下。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南京、华夏、北京、中信银行7-9月拆出资金较半年报时有减少,除此之外均有逾50%的增长,其中浦发银行7-9月新增拆出资金近1700亿元,单季度增长480.94%,这也是该行7-9月资产取得4.75%增长率的主要原因。
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增加代表着富余资金,而上半年因牛市而激增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则在三季度出现分化,该项下主要为购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和资管计划。
分化在于,8家银行较半年报时应收款项类投资有下滑,记者从多名从事通道业务的券商、信托和基金子公司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对投向于资本市场的业务趋于谨慎,一些人士甚至表示已经不再做类似业务。
另外一级,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1.76万亿元,7-9月新增3292.55亿元,单季度增长23%,是当期该行资产增速两倍有余。
过去一段时间,债券市场经历一波牛市,这一配置变化也反映在银行报表中。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管理层在上月的发布会中曾表示,股市的调整对债券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体现在报表上,该行债券配置上倾向于拉长久期,其中利率型债、信用债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9月新增201.09亿元;中长期固定利率债方面,持有至到期投资7-9月新增438.23亿元。
作者:黄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