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刘劲津:深港通为海外投资者打开新投资领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高盛刘劲津:深港通为海外投资者打开新投资领域

加入日期:2015-11-25 0:21:43

  刘劲津认为,深港通是A股纳入MSCI指数的重要条件,若监管机构希望赶在明年6月MSCI明晟做出决定前开通,至少需提供1-2个月考察期,由此推测,深港通可能最快明年初宣布,并于4月时开通

  最近两三年,香港市场上大概没有什么互通机制会像沪港通这样引发如此多的关注。

  11月17日,沪港通一周年,在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看来,这个经历了年中的“股灾”也能平稳运作的基础设施机制,显然是成功的;然而也难免有一些市场人士盯住仍然剩余大半的额度,认为沪港通在过去一年里,并没有吸引到太多投资者。

  “过去一年,无论市场升跌,(沪港通的)运作都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机制。”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高盛首席中国策略师刘劲津坦言,市场最初对沪港通的预期非常高,如果基于这种预期来做出判断,或许并不算成功,但交易量依赖于两地投资者对于对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时间逐步提高。

  过去一年里,伴随着沪港通渠道的开通,市场对于A股的放开也有更多期待,包括仍在筹备中的深港通,以及尚待MSCI明晟确定的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议题。

  刘劲津认为,深港通是A股纳入MSCI指数的重要条件,若监管机构希望赶在明年6月MSCI明晟做出决定前开通,至少需提供1-2个月考察期,由此推测,深港通可能最快明年初宣布,并于4月时开通。

  股票版“SDR”

  从最初几个月的观察,到如今开通一年的回顾,有趣的是,无论市场涨跌,无论是对冲基金还是长线基金,海外机构投资者买入A股的偏好都出奇地一致。

  “海外机构投资者在A股的持仓都非常相近,他们买的股票有几个特点——蓝筹股、估值不算贵、过去几年不论是分红还是盈利增长都保持稳定。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小盘股和概念股的持仓都比较少。”刘劲津指出。

  北向沪股通的十大成交股份是海外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典型缩影。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海外投资者最爱的股票是平安保险(601318.SH),他们累计买入了价值682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平安保险股份,买卖交易额达1285亿元。尽管A股投资者对于跌去一半市值的中国中车(行情601766,买入)(601766.SH)很不满,海外投资者对于买卖这只股票的兴趣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对中国中车的买卖交易额达249亿元。中信证券(行情600030,买入)、贵州茅台(行情600519,买入)、招商银行(行情600036,买入)等蓝筹股,都在这份交易榜单中。

  “海外投资者的A股投资组合相近,都是稳健为主,一个原因也是他们对A股市场的了解程度还比较有限。”刘劲津认为,当A股纳入MSCI指数,海外投资者对A股的认识也会更深,“以前A股对海外投资者来说是nicetohaVe(持有自然更好),纳入后就变成havetohave(必须持有)。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海外共同基金和各类投资者在A股的投资自然需要加大,研究团队也要加强。”

  MSCI明晟最近已经开始将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纳入其指数中,刘劲津认为,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A股正式被MSCI接纳。

  “监管机构对A股纳入MSCI都是很积极的态度,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或者放开资本市场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整个A股市场都进入了海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刘劲津表示。

  深港通进一步打开投资领域

  过去半年多里,A股市场的震荡和大幅调整,令两地股票市场互通计划受到影响。刘劲津认为,深港通的推出,是促使A股纳入MSCI的重要条件,对于打开A股市场不可或缺。

  “深港通推出后,将会令更多海外投资者提高对A股市场的关注度,A股纳入MSCI的概率也会更高。”刘劲津预测,今年初调整后的深证成份指数可能纳入深港通交易的范畴。

  与上海股票市场相比,深圳股票市场上公司和行业的差异显而易见。以“新中国”经济和“旧中国”经济来粗略划分的话,上海的传统行业和蓝筹股更多代表了“旧中国”经济,而深圳则有更多科技、医疗等“新中国”经济的成分。

  “海外投资者对深圳(股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现在深圳股票的估值相对较高,但是否从一开始就会看到投资者大量买入(还很难说)。”刘劲津认为,深港通肯定会为海外投资者打开投资领域,但他们对深圳上市公司的研究相比上海上市的公司会更少,还需要时间熟悉和认识这个“新中国”概念的市场。

  在已经有了沪港通总体顺畅的一年运行经验后,刘劲津认为,留给未来深港通最有价值的经验是,无论是业界还是监管机构,都还需要增加投入让对方市场的投资者加深对自己市场的认知,双向交易的活跃离不开投资者对市场的了解程度。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