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在11月11日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十三五”将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
“能源互联网正在成为国内能源电力行业加速实现两化融合的思想前沿。它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加速器,对传统企业形成调整,给新竞争者带来机会。”11月12日,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丁民丞在《中国能源互联网生态展望》(以下简称《生态展望》)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埃森哲预计,中国在高比例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链增加值、 物联网在有利政策推进下为能源产业创造的GDP增量、国内微网市场可预期的大规模增长,以及全国在新能源供应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新增投资,到2020年会共同聚合为巨大增量市场:届时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
发展路径的四个阶段
《生态展望》提出,中国能源互联网从投石问路到繁荣发展,将经过“有容乃大、平台论剑、无远弗届、乾坤易位”四个标志性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还处于第一阶段的初期。新能源供应商和跨界企业碎步潜行,通过尚未互联互通的、局域性的能源网(如智能油气管网、智能电网、智能微网、冷热电三联供试点项目等)在能源服务市场摸索、建设、运营新的商业模式。然而,传统能源生产商与输配服务提供商仍然主导市场格局,它们准备利用改革政策导入前的空档期加紧竞争新业务的能力建设,保留和拓展优质能源用户基数。
“在第一阶段的经济规模形成后,随着售电和配电市场的竞争性改革,需求侧管理成为坚实的业务增长支柱。”丁民丞分析,由于运营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在配电技术上以“削峰填谷”为内核的时间调度模式和“就地平衡与跨区平衡相结合”为内核的空间调度模式都将发展成熟。以智能计量和流量数据分析能力支撑的智能微网、 虚拟电厂等技术会加速普及,平台化能源供给与能效服务模式逐步出现。
在第三阶段,中国的家庭和工商业“能源产消合一者”加速涌现,分布式能源在骨干网络上即插即用。同时,基于平台的能源交易量呈指数上升,积累蕴含生产运营和用户消费信息的海量数据。数据成为能源互联网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重要资产。伴随新的改革,分布式发电和集中式发电平等竞价上网,电力交易市场化达到新水平;能源生产、加工、传输、配送、消费全产业链数据可共享用于支撑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社交、 移动、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协同应用高度成熟和定制化,使能源产消者的交易空前便捷。
在第四阶段,在可再生能源边际成本大幅降低基础上,中国低碳能源结构逐渐形成,同时单位GDP能耗降至后工业化发达国家水平。成功的能源企业兼具产业技术与数字技术基因,以帮助用户降低能耗、 减少排放、完善用能体验为核心收入支柱。如此,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上述四个递进阶段的发展情景,取决于中国能源市场改革政策的进展和预期、中国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吸收与应用、跨界竞争在中国能源产业的扩散速度这三个因素的推动作用。”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咨询部董事总经理黄伟分析,这三个因素所能达到的不同程度和实际差异,也会使四个递进阶段发生部分重叠、跨越或停滞。
能源互联网发展面临三大障碍
《生态展望》指出,“互联网+”将冲击传统电力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改变电力的发、输、配、调、售、用各个环节的商业和运营模式。
埃森哲对不同类型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分别提出了建议:传统能源电力企业挖掘已有资产潜能,转型为集成式能源服务供应商;新兴能源企业轻装前进,大胆开拓新兴能源技术和能源管理市场;使能企业提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持能源互联网价值创造;生态跨界企业属于技术驱动混业经营, 借机跨入能源市场,寻求非常规增长机会。
《生态展望》对“十三五”能源互联网的市场体量做了预测,到2020年,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当前还面临三大障碍。
首先,中国政府在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中,主要力量集中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尚未真正进入消除行业壁垒、促进市场化竞争的新阶段;中国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探索期。
第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人均享有的通信基础设施仍处在低端。“考虑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的二元逆向分布,大多数能源产地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能源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速无线宽带和智能设备联通性)意义重大。”丁民丞分析。
此外,中国能源投融资渠道仍然有限, 以银行为主,辅以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渠道。以可再生能源为例,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超过全部融资额的50%,但是来自股市、债市、风投和私募等渠道的融资份额却有所萎缩。
作者:王尔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