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政策的角度,标志着市场从“剧烈波动后”防风险去杠杆的特殊时期,进入了“后剧烈波动”的修复期。前期再融资审批加快等舆情显示剧烈波动对股市常态运行的影响在逐步消除,本次IPO重启标志着重归常态的政策修复进程提速。
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具备五大看点
取消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是重要看点,大幅缓解打新资金冻结压力。受短期市场活力提升影响,IPO重启时点虽略早于预期,但其政策细节依然体现出监管层审慎的风格。证监会发布进一步改革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政策措施核心看点包括:1、取消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转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制度;2、突出信息披露,部分审慎监管要求将转为信息披露要求;3、2000万股以下的小盘股发行将取消询价环节,直接网上发行;4、建立摊薄即回补措施,加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重启IPO背后虽然有市场上行和“十三五”规划落地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重启IPO表明决策层对进行资本市场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IPO重启对流动性影响中性
短期内,暂缓的10家IPO重新发行,对股市流动性影响偏中性,市场对IPO重启第一反应无疑是将冲击短期股市流动性。我们认为,投资者或无需过度担忧。其一,第一批重启的10家IPO为之前已启动新股发行程序的公司,大部分的募集规模在3亿-4亿,总共募集规模在40亿左右。早在之前8月,再融资(定增)已重启,月融资规模在400亿-500亿。对比再融资规模,重启的IPO的规模要小很多,量化角度看对市场流动性需求影响较小。其二,IPO发行虽然将过渡到确定配额后再进行缴款的模式,但最终还是按市值配售。重启IPO使参加新股配售的投资者增加了持股意愿。我们认为,此次IPO重启,对股市流动性影响偏中性,虽然短期确存在“分流”可能,但中期新股发行改革,特别是对缴款制度调整将降低流动性波动,对市场稳定运行有利。
更重要的是,新股发行改革提速,本次在“巨额打新”和“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取得突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杠杆率”。本次证监会新股发行改革有望解决“巨额打新对市场冲击”以及“投资者卖老股打新股”的长期问题,平滑了新股发行时期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未来预计打新对资金面的扰动将降低,实则对股市长期健康发展利好。同时新制度也建立了申购约束机制,规定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情形时,6个月内不允许参加新股申购。同时,新股改革也在市场化上再迈一步,2000万股以下的小盘股发行取消询价环节,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协商定价。这项改革缩短了中小公司新股发行周期,提高发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而言,切切实实地为其拓展了融资通道,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突出信息披露 奠定注册制改革基础
突出“信息披露”,监管职能进一步接轨国际,为之后的注册制改革奠定基础。本次的新股发行改革突出“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理念,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强调发行人为第一信息披露责任人,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核查把关的责任,还投资价值的决定权于市场,监管部门不对其“背书”,也不对其盈利能力做判断。具体而言,证监会将一部分基于审慎监管要求的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并强调落实了中介机构责任,建立健全的保荐机构现行赔付制度,同时拟出台会计事务所为勤勉尽责的认定标准。这些为之后改革奠定了基础,注册制的改革可能会重新提到实质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