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从受惑金融衍生品到重回实业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中信泰富:从受惑金融衍生品到重回实业

加入日期:2014-8-7 11:28:41

翻阅2008年7月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关于中信泰富(00267.HK)那场“澳元门”事件,如同一部财经娱乐大片:男主角是中信泰富,女主角是外汇期权衍生品。

故事的内容相当老套:一个颇有成就、步入青壮年的成功男士,开始心猿意马,尝试出轨。2007年的全球大牛市让做惯实业的中信泰富有些坐立不安了,尤其是看到同在香港的其他央企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 、外汇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出轨”的冲动愈加强烈。于是,男主角中信泰富义无反顾地恋上女主角——Accumulator(累计期权)。短短几个月,中信泰富就与13家银行签下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当然,结局也和类似的大片一样,这段孽缘结出的苦果是涉足其中的17位中信泰富董事被调查,外搭百亿巨额分手费。

曾经蚊子变大象

2009年元旦新年仅仅过去两天,《福布斯》推出2008全球富豪“身家缩水榜”,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不幸入围,身价从2008年初的30亿美元狂跌到7.5亿美元,缩水75%。港股日K线图显示,中信泰富股价从2007年10月的最高55.7港元下跌到2008年10月最低3.66港元。

2009年4月3日,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高调介入中信泰富外汇巨亏案,成为事件的又一大转折点,并直接引发高层激烈震荡。4月8日,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的董事和主席职务。

此前10年内,荣智健曾3次登顶中国首富宝座。中信泰富无疑是其事业发展的巅峰之作。1990年1月,中信香港向泰富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在时任中信董事的李嘉诚指导下,经过一系列运营,中信香港如愿成为泰富第一大股东,拥有49%股权。荣智健成为中信泰富的董事局主席。

中信泰富平台甫一完成,另一个蛇吞象的惊人之举就启动了。李嘉诚再次发威,联合郑裕彤、郭鹤年,以中信泰富为核心组建财团——GreatStyle,斥资69.4亿港元购得恒昌97.12%的股权。其中,中信泰富占36%,荣智健个人另外认购了6%(代价为4.2亿港元)。

两轮资本运作下来,中信泰富港股市值暴涨10倍,达87亿港元,从蚊子变身为大象,并于1992年成为恒生指数33只成分股之一。

金融衍生品引诱成祸

面对当时中信泰富的一夜巨亏,业界发出一片“难以置信”的惊讶。有分析人士指称,最根本原因在于实体企业难脱金融市场引诱。

与美国安然一样,中信泰富的行为反映他们不止是从事矿业、物业、基建、航空的实体企业,更是一家进入金融市场进行对冲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次贷危机之前的泡沫有两重后果:一是从事实体企业的赢利远远不如金融交易,面对金融市场泡沫期的高额赢利,暴利引诱实体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火中取栗;二是为了锁定利润,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其交易范围超出保值所需,堕入贪婪的美式金融风险的陷阱。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则风险难以控制,相关企业只能认亏出局。

事实上,中信泰富买入外汇金融衍生产品,据称是为了对冲投资澳洲矿业一个涉及16亿澳元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但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的外汇衍生投资的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四倍多。自2008年7月份以来,澳元汇率波动加大。从7月中旬到8月中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这几乎抹平了2008年初以来的涨幅。而对于中信泰富来说,这只是一场刚刚开始的噩梦。短短一个月,实际亏损已达8.08亿港元,仍在生效的合约浮亏达147亿港元,两项合计亏损达155亿,并且有可能继续扩大。如果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不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

编辑: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