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地方债:专访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瑞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求解地方债:专访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瑞明

加入日期:2014-5-28 15:32:07

  编者按:地方政府债务是近年来十分受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它直接涉及的宏观策略包括是否会爆发地方债务危机并且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以及投资扩张空间的调整,人们关于债务风险转嫁的担忧并未停止。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瑞明就此深入研究,以全文专题方式报道,并附与陈瑞明对地方债的对话,以深入剖析地方债的权责与影响,探索政府与市场所面临的债务压力,以供投资者参考。

  金融界:最近财政部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它对改善地方债有哪些积极影响?

  陈瑞明:能够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但是对于债务总量的控制,关键还看约束地方政府投资,和处置存量资产的力度。

  金融界:哪些领域债务是地方债占比最多的?为何近几年地方债规模越来越大?

  陈瑞明:债务扩张源于地方政府的投资,90年代是国有企业投资,98年改革后,地方政府投资比重越来越大,2008年又是个大跃进。政府的投资主要是基建领域,包括市政基建,和交通设施基建。至于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等投资,其实已经是企业投资范畴了。

  金融界:事实上的“政府负责”债务大约是13.3万亿,还有4.4万亿债务主要由企业事业单位承担,如果偿还不了是否依然政府兜底?

  陈瑞明:公用事业企业如自来水高速公路,可以靠项目现金流来负债债务;一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如普通高校,收费医院,也有事业性收入。良性时候他们自身现金流可以覆盖债务,不需要地方财政来“买单”。

  金融界:以当前的地方债规模,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如何?偿还到什么程度能实现平衡?

  陈瑞明:如果用现金流量表测算,地方政府的“经营性+投资性净现金流/债务”比率是-14%。说明地方政府需要额外筹资还能覆盖到期债务和利息支出。这说明债务还是会扩张的,只是扩张的快与慢的问题。

  金融界:为缩减地方债规模而让地方政府投资降温,这对中国经济哪些领域会产生负面影响?

  陈瑞明:如果要维持目前大约40%的负债率,地方政府投资需要缩减三成。政府投资主要是基建领域,这样对于建筑、建材行业会有影响,对GDP也会影响。

  金融界:您认为较为合理的减少地方债方式是什么?负债率达到什么程度较为合理?

  陈瑞明:国际警戒线是负债率60%,目前我国大约是40%,降低负债无非一是压缩政府投资,用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如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二是出售资产,包括土地和国有企业净资产,测算通过资产出售能化解70%的债务。

  金融界:您认为未来改革方向是压缩政府基建投资,发展民间PPP模式,这对民营资本或一些上市公司来讲是否是新的机会?

  陈瑞明:PPP主要运用于大型项目,如高速公路机场自来水铁路等,需要大的资本,对于大型民企是个机会,一般是10%上下的稳健投资收益率。但经过08-09年的政策转向后,目前民间资本趋于谨慎,后续政策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放心投资是个关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