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天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2个和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5个和3.9个百分点。对于3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目前广义货币基数较高,基数大了,一个百分点代表的绝对量比以前大得多,所以不能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增速。本月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落属于正常现象,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观察。
首先,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去年3月末M2余额首次超过百万亿元,增速达到15.7%,M1增速达到11.8%。实际上,今年3月份货币增量并不低,M2
当月增量2.89万亿元,达到一季度的53.4%,M1当月增量1.11万亿元,远远超过前两个月,但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所以今年增速就显得不那么高了。
其次,今年3月份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指标相适应,M2与GDP和CPI增速之和的相互关系处于正常水平。“从理论和经验上看,M2增速应略高于GDP与CPI增速之和,一般认为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较为适宜。”盛松成表示,与宏观实体经济指标相比,3月份M2增速处于正常水平,从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看,流动性仍较为充裕,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对货币的分流转化,也是3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低的一个原因。盛松成称,当前,包括表外理财、信托计划、资管计划、投资基金,甚至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在内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越来越多,相当部分的资金运作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金融业态的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广义货币,同时改变了货币构成,比如传统的现金和单位活期存款功能逐渐缩小,M1转化为准货币甚至脱离银行体系,这些也导致了今年3月份M1增速较低。盛松成强调,由于金融环境和货币创造过程的变化,M2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不像以前那样密切和稳定,所以不宜过分看重M2的增速及其短期波动。分析货币供应量要用中长期数据,月度数据波动较大,不能用短期一两个月的数据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