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探究机构调研上市公司的奥秘,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万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先生,拥有19年证券投资经验的他将用亲身经历,尽可能地还原调研的本质,让投资者清晰的了解调研那些事。
《红周刊》:有些公司会有大批量的机构集体出动调研,这是为什么?
林海:我们称这种形式为联合调研,一般比较热门的公司才会出现此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质地就很好。联合调研其实意义并不大,多是由券商研究所或者行业研究团队组织,参与人数众多,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调研形式流于表面,实质问题不会反映得很透彻。
《红周刊》:你们在选择调研对象方面是否会有一定的标准?
林海:我们选择的调研对象一般是“有所求”的上市公司,高层在回答问题时会比较细致,更有意愿详细解读公开信息中“隐藏”的信息。说是“隐藏”其实也很正常,每天面对那么多行业,对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深层次意义及某种并购,或者新产品研发所带来的影响没有敏感度。而与真正的业内人士,尤其是灵魂人物和决策者交流,更容易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市场环境、远景价值。
《红周刊》:那么上市公司在什么时候会“有所求”?
林海:上市公司“有所求”的时候很多。比如,公司大股东需要减持时会希望股价上涨,所以倾向于披露利好的信息。再比如,公司需要再融资、定向增发或者以前不注重品牌和市场形象宣传,管理层调整后风格改变。这时候,董事长通常亲自出面接受机构调研,沟通时也会比较耐心。
《红周刊》:您对于调研公司的规模是否会有一定的偏好?
林海:对于调研公司的规模,我们也是有所选择的。一般会比较青睐中小型公司,通过评估市值在50亿元以下。这些企业都要严重依赖灵魂人物,多数是董事长甚至实际控制人。此外,他们的心思放在经营层面上会多一些,比较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既有战略层面的,又不乏实操层面的。
《红周刊》:调研过程中最为关心的是哪些问题?
林海:我们一般关心以下几个问题:公司目前所处的行业位置、未来经营发展战略、新业务是否会产生增量、市场突变后老业务能否有新的附加值、行业未来整合的方向和挑战、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等。
《红周刊》:跟公司高层交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林海:首先,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约见公司高管,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券商相关部门。如果见不到董事长,除非一些特别感兴趣的公司,否则我们很少去。具体调研时,一般要看公司高层所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没有夸大事实或者过于保守,以及是否存在一定的误导。此外,还要通过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多种渠道评估多长时间才能兑现。
《红周刊》:在您曾经调研过的公司中,能否给我们举些例子讲讲?
林海:我们两三年前调研过的拓日新能,当时发现公司高层描述的对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评估过度乐观,就没有贸然买入。然而调研之后不久,欧盟对国内太阳能行业产品进行反倾销,同时大幅降低补贴,该公司股价就一路走低。
《红周刊》:您此前调研的个股多数属于什么风格?
林海:我们习惯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而且多半是冷门股。就像去年参与特发信息的定向增发,我们一个月前刚减持完。当初发现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很少有卖方机构关注。作为老牌国企,因为主营业务与外方合资导致变为外方股东的提款机,错过前几年光纤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合资公司历史原因的解决,公司回购所有外方的股权,全力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募投项目投产快,工业地产发展逐步成熟,双驱动的增长确保公司未来一年30%的成长预期。
通过与高管的多次交流,我们发现公司管理层甚至大股东集团公司的领导低调务实,做的多说的少,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规划清晰有效。研究后最终我们认为,去年年初是公司一个拐点,未来一年将会带来确定性的投资机会。果然,我们参与特发信息的定增后,股价一路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