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特邀嘉宾 须田美矢子
日本能摆脱通缩吗?
在全球范围之内,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其他国家呈同一方向运行。但在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有所变化,与全球方向背离。有观点认为,日本的通缩问题已经持续了15年。从IMF的统计来看,从日本银行解除量化宽松政策的2006年开始,到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为止,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是上升的。2013年日本的通胀率预期虽然是正的,但日本目前面临的课题依然是如何避免再一次陷入通缩,也就是说,如何彻底地摆脱通缩问题。虽然目前全球的通胀率呈现平稳状态,然而世界经济环境仍然存在下行风险。新兴国家的增长率放缓,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国家在内,以及新兴国家的通胀率都呈下降趋势。全球通胀率的下降对日本摆脱通缩来说是一个阻力,全球是否能形成一个稳定的通胀率,这是令人担心的问题之一。
2013年1月,白川担任日本银行行长时,定下了2%的通胀目标,并发表了与日本政府的共同声明,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期限。黑田行长就任之后,共同声明仍继续保留,但其意义有所变化。联合声明明确提出要在两年之内实现物价稳定目标。这不仅明确了目标的达成期限,也意味着要提前实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人们的通胀预期。两位行长提升通胀预期的做法也不同。白川行长在任的时候,把预期潜在增长率的提升作为前提。他认为只有提升了日本的潜在增长率,才能够最终实现2%的物价稳定的目标。而黑田行长认为,通过提出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即可以提高通[微博]胀预期并最终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
政府方面,在去年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公开承诺要以通胀率2%为目标,并且将这一目标置于其政策纲领中的优先地位,因此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自民党所希望的2%的目标和日本银行提出的目标一致。但是,问题在于何时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对此,政府和日本银行有过很多次交锋。从各种各样的报道之中可以看出,媒体报道更多地倾向于认为日本银行丧失了独立性,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实际上日本银行还是保持着独立性的。
判断其实力强弱的关键在于,在政府目标将要实现时,日本银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金融紧缩政策,而不考虑财政的状况。
此外,黑田行长上任后,采取了质和量的金融宽松政策。黑田行长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这些政策将拉低长期利率、缩小风险溢价。但是实际上,由于预期通胀率或者风险溢价的上升,长期利率上升,并且现在还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所以,现在已经不再使用“降低长期国债利率”这样的说法了。
日本是否陷入通缩均衡?
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布拉德的论文中提出,日本已经陷入了通缩均衡的状态之中,接下来若要使日本从这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必须大幅度提升通胀率。这就好比陷入沙地的高尔夫球,不用力挥动球杆的话很难让球离开那里。
根据日本银行中曾副行长于5月31日发表的演讲,持续下降的物价挤压企业收益和工资,设备投资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趋冷,导致日本物价进一步下降,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一直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日本陷入了通缩均衡。但我并不这样认为。首先,日本中长期的预期通胀率一直稳定地保持在1%上下。此外,2006年日本之所以决定中止量化宽松政策,正是因为确认日本经济已经脱离了恶性循环。但是,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只有大约0.5%~1%。这样就算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也很薄弱,一旦发生大的冲击,经济就会走下坡路,物价就会下降。在我担任日本银行政策委员的10年时间里,国内国外确实发生了大的冲击,包括9·11事件、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大地震等。也就是说,我认为之所以通缩会持续,是由于在潜在增长率很低的情况下,国内国外又有很多负面突发事件而导致的。2013年6月14日内阁会议决定的“基本方针”中,政府关于通缩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在提及了政府和日银的政策之后有如下记述:“这样的应对虽然使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复苏,但在政策转换期间,由于海外的大幅经济衰退等原因,经济复苏遭遇挫折,使得日本未能从低增长和通缩中逃离。”基于这样的看法,要摆脱通缩并非一定要进行大的政策变更。为了不再陷入通缩,需要提高潜在增长率,来强健日本经济的腿脚,使其能够抵抗冲击。
如何提升通胀预期?
为了达到2%的物价稳定目标,必须提高通胀预期。日本银行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但是其结果,除了一部分的市场参与者之外,通胀预期并没怎么被提高。日本银行2013年4月出台的展望报告预测,去除消费税影响后的CPI在2015年度的预期水平是1.9%。但是2013年6月经济学家所做的ESP预测与此有很大差异。受消费税导入等影响,民间认为2014年度的增长率会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可以看出,日本银行所描绘的情景并未被市场所接受,通胀预期难以控制。
此外,日本银行的行长换届也可能成为改变通胀预期的一个机会。福井接任速水成为行长时,也和这次的行长换届一样,人们期待通过选择会积极行动摆脱通缩的人而转变通胀预期。但是,福井就任日银行长之后,日本并没有一次性地采取非连续性的大胆措施,而是采取措施逐渐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由此可见,即使需要通过新行长的就任来改变人们的预期,也并不一定立刻就实行大胆的政策。像黑田这样,新行长越是被视为会积极应对通缩,就越没有必要通过采取大胆的政策去改变预期。实行一次大变动之后默默观察,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与市场对话的困难、政策效果过度的可能性、政策退出的时机难以寻觅等各种各样的成本。在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较高时,理论上也更推荐渐进主义。通过确认每个时点的情况和对走势的预期,逐渐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这样的做法是比较理想的。虽然可以理解想要大幅度改变预期的想法,但是预期并不是能够简单地操纵的。
今后的金融政策运营
要理解日本摆脱通缩的困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日本整体的工资水平在下降,但失业率却没有大幅上升。金融危机后,欧美不是通过减低工资,而是通过提高失业率来应对危机。而日本却是通过降低整体的工资水平来应对危机的,失业率仅上升了一点。这样的调整方式可以说是日本国民所选择的做法,而且由于工资和物价是正相关的,因此物价的下跌也可以说是国民选择的结果。今后在应对冲击时,要使工资不会降低,就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提高通胀预期就非常困难。此外,关于金融宽松政策的效果,恐怕没有那么大的效力能把当下负2%的供需差转为正2%。因此,日本最终很可能被逼实行更大规模的金融宽松,从而失去市场的信任。大家的共识是,所谓的量化宽松实施之后,边际效益下降了,成本反而不断增加。所以继续强化量化宽松政策会有问题,需要探索让货币政策软着陆的方法。就像安倍首相在预算委员会上所指出的,日本银行虽然确定了2%这一通胀目标,但并不是无论如何非要达到2%。他还讲到,央行只要能够把通胀率控制在目标的上下1%的区间就可以了。考虑到对长期利率的影响、消费税提高导致的通胀率上升等因素,达到1%的通胀率就可以说是摆脱通缩了。如果采用更温和的政策就能达到效果,对周边国家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
(作者系佳能[微博]国际战略研究所特别顾问、日本银行原政策委员会委员。本文为作者在2013年度“中日金融圆桌”上的演讲整理稿,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整理,经作者审核。因版面有限,本文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网站www.cf40.org.cn)
相关报道:
日本新政奏效需要持续改善预期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施加的影响
日本能否顺利摆脱通缩
安倍经济学:实施效果及中国对策
解读安倍经济学:存在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