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下旬,银行间短期利率急速攀升,上海同业拆借(SHIBOR)1月内的短期利率均创出历史新高,而且有逐步向远期传导的倾向。受此影响,“质押式回购”交易快速升温,10%以上的利率报价频频出现。高利贷从来都没离市场这么近,许多原本不懂并且从未参与过质押式回购交易的投资者,也迅速把资金投向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市场。
这场“钱荒”风波源于6月6日,隔夜Shibor当天骤升135.9BP,此后在端午节前一路高歌猛进。大家起初都以为这只是资金的长假效应导致,但随着隔夜Shibor屡创新高并创下13.44%的历史最高位水平时,资金市场的硝烟味开始弥漫。许多隐藏在流动性紧张背后的问题浮出水面,加上市场频现银行违约的传闻,资本市场的不安情绪再度被激化。
相对于GDP规模而言,高达200%的M2并不会缺乏流动性,而结构性错配才是流动性时点不足的最大根源。为了追求高利润、高回报,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滚动的短期理财产品把资金投向高收益的长期资产,甚至通过信托等渠道投向了高风险项目,银行等机构通过这个模式赚取了丰厚的收益差,但资金和标的资产期限和风险错配则隐含了大量的流动性和债务风险。
在利率风平浪静的日子里,风险被掩盖,而一旦资金错配的风险窗口打开,如果央行不给予缓冲的额外资金,风险就会充分暴露在资金市场中。交易所回购利率的急剧攀升,把银行隐含的风险阳光化。随着逐利资金大批涌向回购市场,新一轮风险收益重构产生的动荡席卷着整个资本市场,股债双杀局面再度上演,而受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影响,以工业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持续下跌也在所难免。
央行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经济例会上,强调了国务院关于“盘活存量资金”的政策精神,并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习惯了平稳的利率环境,并藉此从实体经济中汲取了丰厚的超额回报,但资金错配和高杠杆带来的收益却无形抬高了市场的整体无风险收益水平,从而给实体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隐形抬高了通胀水平。而一旦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并推进利率市场化,这种不合理的风险溢价将在资源优化配置后快速降低,资本让利将使得实体经济活力重塑,对于经济转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市场改革。
央行的态度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出现实质性推动,此次资金市场的巨幅波动,则成为了央行向金融机构预警风险的一次演练。但在市场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背景下,如果要控制流动性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害,央行的政策工具仍然是此次危机化解的唯一渠道。而要充分摆脱政策干预的怪圈,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则需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推出。而利率市场化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促成这一工具推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境。
利率风险演练乃至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仅将重塑健康的经济资本环境,而且将成为金融市场创新和改革巨大动力。此次利率风险在央行的导演下,虽然过程凶险,但必将有惊无险,留给市场的将是重注活力的经济环境,而资本市场也将迎来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