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出清工商银行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高盛出清工商银行

加入日期:2013-5-24 16:31:16

  高盛在工商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H股上共套现了103.2亿美元,累计获利77.4亿美元,不计分红和汇率波动,7年投资回报达3倍。

  文/本刊记者 姚舜

  5月21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工商银行H股放量低开低走,较前一日跌了2.13%。工商银行的这种走势盖因高盛减持。

  累计获利超过77亿美元

  有消息透露,高盛集团在5月20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出售其所持工商银行H股所有剩余股票,每股作价5.50港元,较周一收盘价5.64港元折价3%,套现约11.2亿美元。至此,高盛结束了7年前开始的对中国这家最大银行的投资。

  经统计,高盛在工商银行H股上共套现了103.2亿美元,累计获利77.4亿美元,不计分红和汇率波动,7年投资回报达3倍。

  高盛入股工商银行是在2006年4月,工商银行赴港上市前夕。当时,高盛领衔的3家财团与工商银行签订了入股协议,以37.8亿美元购入工商银行10%的股份。其中,高盛及旗下基金出资25.8亿美元,购入7%的股份;安联保险出资10亿美元,持股2.5%;美国运通出资2亿美元,持股0.5%。

  高盛共持有工商银行164.762亿股,其中32.952亿股在2009年4月28日解禁,131.81亿股于2010年4月28日到期。

  在持股3年后,待到工商银行股份一解禁,高盛便开始了减持之举。根据公开资料,高盛前前后后共减持了5次(见表)

  高盛减持工商银行股份情况表

  减持日期 套现金额(亿美元) 减持价格(港元)

  2009/6/4 19.1 4.88

  2010/10/5 22.5 5.74

  2011/11/14 15.4 4.88

  2012/4/18 25 5.05

  2013/1/28 10 5.77

  2013/5/20 11.2 5.5

  在前5次减持后,高盛几乎都表示“还没有出售更多工商银行股份的计划”。言犹在耳,下一次减持便出现了。每次减持几乎都令第2日工商银行股价承压。影响最大的当属2011年11月14日的减持,第2日工商银行股价暴跌8.67%。

  减持意图众说纷纭

  一位接近高盛的知情人士透露,高盛本次对工行的减持主要是公司内部不同投资组合的市场化操作行为,与高盛对中国经济及工行成长性的判断无关。

  如同前几次减持后的市场反应,对5月21日高盛清空工商银行股票,市场纷纷猜测其意图。

  与前几次减持相类似,有消息人士说,高盛此举并非看空中国。除了获利了结外,目的之一或为筹资应对资本压力。

  一方面,高盛对工商银行的投资开始于2006年,股价已经从成本价1.2港元附近涨至5港元之上,高盛已经对这样的回报感到满意,减持只是作为投资7年的投资风险管理的安排。有消息人士说,慢慢减持是高盛出于风险管理和资本金的考虑,因每个季度对其他银行的投资都要按市价调整,以市场价格定价反映在当季高盛的盈利状况上。受所持工商银行H股股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高盛亚洲部门曾在2011年出现1.03亿美元的亏损,这也是高盛亚洲的业绩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变脸”。

  另一方面,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散去,国外诸多大银行还需要弥补巨额损失,而各国监管层对提高银行资本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强化,使得许多银行需要补充资本金、需要调整资产结构、需要去除非核心资产。这给高盛带来一定财务压力,可能是高盛选择减持的原因之一。除了高盛,其他外资金融机构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大笔出售中国资产,以提高收益、增加股东回报,以求重新获得投资者和客户的信任。

  不过,此次高盛减持还有一个与前几次不太一样的背景,即近期外资大行频频唱空内地银行股,显示对内地银行前景的担心。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被外资大行看作是对内地银行股最大的不利因素。

  3月,摩根大通以报告形式,将中国股票评级降为“减持”,同时建议购买看空中国四大银行的金融衍生品。

  4月,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的信贷评级前景进行了下调,并称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的贷款规模飙升,合法银行将有问题的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趋势都造成了中国信用前景的恶化。穆迪特别强调,这种会计账目上倒手式的操作对包括工商银行这样的企业都有系统性风险。

  近日,著名沽空机构浑水研究(Muddy Waters)在质疑渣打银行的内地贷款质量后又唱空中资银行,称内地银行持有的有毒资产比起2008年金融海啸时西方银行持有的还多,内地银行体系混乱,存在巨额坏账或者潜在坏账风险。但其此次没有列出沽空目标内地银行股的清单。

  在此时清空工商银行股份,高盛的意图难免不令人揣测。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境外投资者目前受内地“影子银行”风险影响,普遍不看好中国内地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表现,因此可能选择在高点套现。

  高盛减持也非孤立的个案。4月12日,摩根大通在场内减持了农业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4235.77万股H股,套现1.5亿港元;当天花旗出售9259万股农业银行H股;4月17日,美国基金The Capital Group场内减持1亿股农业银行H股,套现3.422亿港元;5月4日,淡马锡减持16.11亿股建设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H股。

  但是,在银行股一季报公布后,投资者发现,多数银行的业绩整体中性偏好,不良贷款率并不比预期差。加上经过一轮打压,内地银行股的估值已低,包括多家大行在内的海外资金又开始重新买入内地银行股。

  你减我增 影响较小

  高盛数次减持工商银行都迅速被其他投资者接盘,往往超额认购,且折扣率较低(低于5%的市场平均水平),显示其他投资者仍然看好中资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5月21日,就在高盛减持工商银行的第2天,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宣布,增持了价值1.98亿美元的工商银行股份,购入价格为每股5.5港元,共计2.8亿股。也就是说,前一日高盛抛售的工商银行股份部分被淡马锡收入囊中。此次购买工商银行股份之后,淡马锡持股由6.71%升至7.04%。

  这不是淡马锡第一次出手。在去年4月18日的高盛减持25亿美元工商银行股份时,淡马锡买入了其中的23亿美元、35.5亿股,在工商银行的持股比例上升到5.3%。其后一个月,淡马锡进一步增持工商银行8370万股。

  此外,美国贝莱德公司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一直也在频繁地调仓工商银行股票,在此过程中逐渐增持。据公开资料,去年10月该行持有工商银行的好仓比例为5.02%,今年5月9日持有工商银行的好仓比例升至6.01%。随后的5月14日,其虽抛售了一定数量的股票,好仓比例下降至5.99%,但应属正常财务操作。

  所以,虽然工商银行频频被高盛减持,但今年以来股价表现较稳健,最高涨到6港元,最低5.03港元。

  市场人士认为,高盛此举可能会对工商银行股价短期构成压力,但就算工商银行下跌,对港股升势影响也不大。

  数据显示,在恒指由年初至5月21日累计上涨约830点中,三大蓝筹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和腾讯控股贡献了800点,而中资银行股走势相对落后,工商银行升势更弱,所以下跌幅度相对有限,对指数影响较小。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