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一季度价格形势基本稳定,同时指出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在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同时,要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未来的物价形势持谨慎态度,并没有因为当前CPI涨幅不高和PPI为负而对物价上涨放松警惕,符合目前物价运行的态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交通银行(资金,股吧,问诊)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虽然4月份物价略有回升,但考虑到蔬菜反季节上涨对物价影响的不可持续性,当前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并未增加。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前瞻性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充分考虑后期物价变化的形势。长期来看,推动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明确,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或将进一步推动价格的上升。
除此之外,尚存在一些具体因素可能影响未来物价走稳。连平认为,当前禽流感疫情对物价产生下拉的作用,但是根据以往经验,一旦疫情过后,禽蛋肉的需求往往容易迅速抬升,CPI很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
进入五六月份我国将逐步进入汛期,汛情将会影响蔬菜的供应和运输,推高蔬菜的价格。如果禽蛋肉以及蔬菜价格同时出现上涨,那么CPI上涨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目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已初露端倪,4月份非食品价格中房租价格继续上涨。从PPI来看,二季度可能还将维持负增长,但是已经在底部徘徊。二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回升、需求扩张的可能性较大,PPI有可能在三季度向上运行。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物价的波动往往较快。虽然今年出现恶性通胀的概率很小,但是预期很关键。通胀预期如果没有管理好,一旦出现潜在预期转为实际预期,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回稳带来不利影响。当前形势要求金融宏观调控要进一步增强科学性和连续性,前瞻性地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主基调之下,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组合使用将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报告透露,要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动力不足,而从国际环境来看,各国掀起降息的新一轮热潮,我国基准利率维持不变,与他国之间的息差有所扩大,容易带来境外资本的流入。因此,市场对通过降息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解决资本流入压力的期望有所升温。
然而,连平认为,目前我国利率水平本来就不高,国内物价水平尚存不确定性,如果下半年CPI涨幅超过3%甚至更高,那么降息则可能会出现负利率。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和美国、日本等经济体面临的通缩不同,未来物价温和上涨的势头较为明显,因此,短期来看我国没有大幅降息的可能,小幅降息也无法解决资本流入的问题。国内房地产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民间借贷领域的高回报、风险小,以及人民币贬值概率小,对境外资金构成了较大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境外资金并不在意我国基准利率的变化,降息难以对境外资本流入产生影响。
连平认为,日前,时隔17个月后央行重新启动央票,回收流动性。虽然央票发行的量不大,但是释放出操作方向微妙变化的信号。降息与这一方向相反,因此,预计目前不太可能动用利率工具,而维持现状的可能性较大。有关人士指出,央票重新发行即是央行操作期限重新向上修复的标志,央行在可视时期内仍致力于保持流动性的稳定和熨平短期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短期限操作具有与略长期限操作结合运用的必要性。
连平预计,后期我国将继续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与过去主要是逆回购操作有所不同,央行最近开始开展正回购操作。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继续适时适度双向调节流动性,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总体上维持利率水平相对较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今年初,央行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这进一步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了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分析人士指出,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以及物价运行形势,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或仍将偏向“中性”,控通胀仍是货币政策的一大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