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月3日),国务院公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中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明确到2020年,262个资源型城市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解读该政策时表示,中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262个资源型城市的确立以及类型划分,为未来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
资源型城市数量扩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称,《规划》首次在全国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括矿业城市和森工城市两类,这些资源型城市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资源状况,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资源型城市名单的确定,无疑会对这些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借鉴。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截至2011年,资源枯竭城市总数已高达69个。
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这262个城市将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2020年之前,这些城市的资源产出率要比2012年时提高25个百分点,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要提高6个百分点。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资源型城市肯定要转变发展方式,过去长期依赖资源搞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未雨绸缪,考虑到资源枯竭之后的可持续性,尽可能早地去谋划未来的产业,尽可能考虑到新的起点谋划未来新型产业,逐步摆脱资源依赖的结构。”陈耀说。
此外,陈耀认为,资源型城市还应该依靠科技和创新去推动发展,资源型产业需要加大产业链、增大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来实现资源价值尽可能增大。
资金扶持机制逐步完善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未必简单,由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模式,这部分城市已经很难从自身来实现彻底改变。
“这些城市过去就没有预留资金,都上交了,没有为当地产业转型留下这笔钱,现在进行补助是有必要的”。陈耀认为,对于资源枯竭城市,国家确定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是正确的方式。
本次《规划》明确表示,未来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开展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今年7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公布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的金额。2013年中央财政计划拨款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财政部预算司司长许宏才表示,从中央财政来讲,首先是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另外对于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成功之后,转移支付的资金安排还有个退坡的机制,不是说一转型成功马上就取消,而是逐年减少转移支付支持,以利于巩固转型成果。
在业内专家看来,一味地资金投入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一定会带来好的效果,这些城市不应该把所有希望放在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上。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的援助只是辅助性作用,要完全摆脱资源枯竭的困境,依靠自己是根本的。”陈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近期,财政部会联合其他部委制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前后的经济结构、民生改善、环境整治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中央财政将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相应增加或扣减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