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去行政化 不能高官又高薪 受益股可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上海国资去行政化 不能高官又高薪 受益股可期

加入日期:2013-12-18 8:05:23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上海国资去行政化:不能高官又高薪
  上海国资改革再起航 国资运作平台明年启动
  上海国资改革多点开花新兴产业成发展重点
  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起航 混合所有制有望迈大步
  上海公布国资改革20条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将提高
  多地上演国资改革升级版借力资本市场寻新发展
  上海敲定国资改革路径区域 国企板块重组或掀高潮
  上海国资启动新一轮改革 受益股可期
  上海国资改革激发想象空间 三主线围猎受益股机会

  上海国资去行政化:不能高官又高薪
  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强国资监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资在地方系统中体量最大的上海市,12月17日推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这份备受关注的文件全称为《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涉及七大款二十条,也被称为“上海国资改革20条”。上海此次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中,国企“去行政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
  昨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的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此次 “国资改革要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管国有资本为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显示,上海将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并分类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这明确了国资委未来的定位,即加强国资委监管的作用。”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认为,在这一轮变革中,政府将作为“真正出资人角色”,管好国有资本之后,上海正希冀以深化国资改革来带动国企改革。
  去行政化:“管国企”到“管国资”/
  转变国资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上海将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以管国有资本为主。《意见》中提及,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从而“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管国资为主、促进企业发展,说到底,是管多管少和不管的问题,怎么处理?管什么?”在昨日上午举行的 “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会议”上,韩正说道。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要做的,正是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意见》中称,上海将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市属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结合,加快产业与金融等各类资本优化配置,切实履行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和参与重大决策等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
  “相比现有的管理格局,这是一大进步。原先是既管国资,也管国企,现在则弱化了直接经营、直接管理国企的色彩,从注重日常经营走到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和金融市场的联系则更紧密,不光有助于推动促进国企改革,也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打好了基础。”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
  此外,在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上,则将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战略管理、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监管体系。
  “和资本有关的、和出资人有关的,才是我们要加强的监管。”韩正说,“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启动国资运作平台
  从资本到资金转换的重要一环中,上海希望通过建立公开透明规划的国资流动平台来实现。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将在明年实质性运转。
  此前,上海已拥有了国盛集团、国际集团、国有资本管理公司等多家国资管理平台。《意见》中称,将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还将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早在2011年,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运作了上海家化的股权交易,在此番政策落地之后,该公司将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管理平台,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本次方案提出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未来仍有其他平台公司将运作涉及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转换的运作。”马泓说,“而对诸如国盛等国资平台而言,未来的定位还将坚持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和产业平台,在如今上海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创造和应用更多新的投融资方式,以促进上海国有资本的健康运作。”
  “这方面的动向其实还不明朗。”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认为,“还需要观察中央层面下一步的动作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上海市想做实质性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根据《意见》,上海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意见》还称,将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30%。同时,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着力优化国资布局
  为更好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上海国资改革20条”还将在国资布局方面做出重大改革以求突破。而选择这一改革途径正是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韩正表示,要凸显国有企业在先导型、基础性、新兴产业中的集中度,目标是在3年至5年内让国有资本在战略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方面的集中度超过80%。“一开始说是80%,下决心要在80%以上”,韩正表示,“现在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意见》第七条显示,要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意见》提出在国资优化布局方面,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对此,马泓指出,“任何资本合理的投资方向都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规划下进行,包括投资风险、专业化程度、利润回报等因素的结合。简单归结为一点,便是资金效率优先。从文件提出对国资布局80%以上国资集中的考量可以看出,在此次目标产业里,前景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旦阶段性出现资金下降,就会对国有资本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执行力。”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要完善中长期激励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建立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行政化色彩过浓的国企中,弊端很多。比如,企业家强调冒险和创新精神,而官员则趋于保守。一个国企负责人,如果在任时不犯大的错误,基本可以舒舒服服干到退休。还有一些国企负责人,一边享受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各种资源,一边还拿着市场化的高薪,公众对此颇有意见。
  所以,“上海国资改革20条”指出,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有分析称,这样的改革是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避免既是高官又拿高薪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获悉,“上海国资改革20条”指出,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激励。符合条件的竞争力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激励。
  国企工作人员,尤其是国企领导激励收益的获得,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意见》中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作为追索扣回的“抵押金”。事实上,目前很多央企老总的年薪都是到任期期满才给,国资委考核干部都是扣30%到40%,或者任期期满、再延迟一段时间,确实没什么问题了才给,如果造成损失可能就扣了。而此番上海市或将沿用30%的迟付比例。对于优化完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学界把这种机制形象比喻为“金手铐”与“降落伞”。
  分类监管落地
  杨雄表示,国资国企改革将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将被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竞争类企业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功能类企业要以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要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意见》称,改革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其中竞争类企业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成为国际国内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将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监管必须分类,一事一策,不能刮风,也不能一刀切,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韩正说。
  “这是方案中最大的亮点。”马泓认为,“在明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同时,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尤其是对于竞争类企业,引导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之前,国资的经济运作制度基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经营参与度和控制力较强。这次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则更多倾向于市场化的经营,向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形成优胜劣汰,这对竞争性企业来说需要及时调整和适应。”
  在实施分类管理后,上海对上述三类企业的人事安排也有考量,在同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称,将对该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上述规定称,将坚持竞争类企业的市场导向,支持董事会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发挥董事会在公司重大决策和选聘、激励、约束经理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继续深化市管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支持董事会依法依规决定聘任和解聘公司经理人员,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以竞争类企业为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
  《意见》中称,将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人事任免上看,‘上海国资改革20条’指出竞争类企业要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这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精神,但是对于一直以来习惯于服从组织安排的任免方式而言,这种转变并不容易。”马泓认为。( 每日经济新闻嘉夏 夏冰)

 

  上海国资改革再起航 国资运作平台明年启动
  韩正表示,要从管国企向管国资转变,更好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角色
  时隔5年,上海国资改革再度发声。作为体量近10万亿元的地方国资第一重镇,上海打响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资改革的“第一枪”。
  17日,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资本市场已经关注多时的改革方案,从坊间传言变成了确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其中,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畅通国资流动渠道,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竞争力,成为题中之义。同时,上海国有企业将被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公司,分别监管。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昨日在会议指出,要正视当前上海国资国企的差距、不足和不适应,下定决心深化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管好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切实增强上海经济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国资流动平台确定
  上海国有经济体量很大,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7.4%;2012年,上海市地方国企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各项税金占全市总量都超过了五分之一。
  韩正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前的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目前的国资国企现状,与形势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要求、与群众的期待,有差距、有不足、有不适应。
  韩正表示,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其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上海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比如,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与5年前的国资改革方案不同,此次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据记者了解,明年要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转。目前已经确定的一家可能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2010年3月31日,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媒体此前报道称,成立该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盘活国有存量、促进国有股权流动和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不过此后该公司并没有更多动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对记者表示,目前国有上市公司都在集团公司名下,这样的架构下要实现国资便利、有效地进出,运作成本会比较高,因此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统筹会更加合适。
  此外,杨建文称,接下来我国经济将会平稳向上发展,此时也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减持,补充资金进入社会保障等领域。
  据记者了解,国资流动平台不参与企业内部管理,不干预企业生产运营。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只是意味着国有股权实际控制的变化,但是国资委与企业集团的监管路径不变,对干部、资产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权限也不变。
  韩正指出,深化国资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光明系股权激励样本:
  上海梅林复制“同门”经验
  ●借力战略投资城投控股主攻“大环境”
  ●上海机场“七年之痒”:整体上市迎契机
  此前有说法称,上海此次国资改革采用了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杨建文对此表示,淡马锡模式对国资管理是有效的,但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相较于新加坡国企纯粹的保值增值目标,我国国企的目标是复合的,要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更多,因此虽然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淡马锡模式。
  韩正昨日也表示,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简单地把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更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模式,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推动改革。
  80%国资集中重点领域
  上海经过上一轮的国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从2008年的79个行业,收缩到目前的55个行业。其中绝大部分地方国资集聚在20个行业。
  但是,尽管经过了多年的调整,国资总量在传统产业中占比还是较高,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并不高,由此也体现出溢出效应不明显、产业引领作用不明显的弱点。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主业、优化布局、缩短战线,成为新一轮国资改革的重要任务。
  《意见》指出,未来3~5年,要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韩正昨日亦表示,上海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国有资本的80%以上,集中在战略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领域。
  上海市市长杨雄则指出,国资监管改革是关键,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敢于“开闸放水”、“放虎归山”。国资布局优化是途径,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知情人士表示,上海将会大力开展国资国企纵向整合横向联动,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更多国企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对竞争类企业,能够整体上市的,要尽快成为公众公司;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有些板块也可以上市,比如环保、污水处理、机场经营等。
  上海国资系统企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自去年开始推进集团整体改制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望在2015年实现上市A股的目标。
  韩正昨日指出,实践证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可行的基本方式是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近段时间以来,上海国资改革的动作已经频繁出现。12月5日浦东金桥停牌之后,12月11日兰生股份也宣布停牌,12日发布公告称兰生股份大股东兰生集团与上海东浩实施联合重组。15日晚间上海梅林也就限制性股权激励草案发布公告。
  分类监管
  业界呼吁多时的国资分类监管,此次也得以落实。根据《意见》,国有企业将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并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
  其中,竞争类企业的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
  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
  与此同时,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其法人治理结构也有差异。比如,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功能”,强调“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而功能型及公共服务类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
  此外,昨天配套发布的相关文件也提出,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了上海国企一把手将面临三年一考。
  杨建文对记者表示,对比2008年的国资国企改革,上海此次对于国资的定位、分类和监管等领域的认知和举措,都更加到位了。
  此外,国企的激励机制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收入分配与市场水平接轨。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
  韩正表示,国资改革根本是有利于企业家成长集聚的制度建设。“要对企业家多些理解和包容,不能总是对着报表看数字来评价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决策,也许短期报表会好看;立足长远的决策,也许当年的报表并不好看;有的决策为了长远利益,还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
  “只要企业依法依规、企业家勤勉尽责没有牟取私利,就不该作负面评价。这些机制,当前上海相当缺乏。”韩正说。
  目前上海已经成立了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上海市分管副市长周波担任。并且,上海也初步考虑把国资改革列为明年重点推进和督查的工作。(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

 

  上海国资改革多点开花新兴产业成发展重点
  分类监管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流动平台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17日发布,备受关注的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拉开大幕。《意见》全文分为七个部分,明确了“分类监管、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流动平台”四大重点,将成为未来3-5年内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上海市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于同日召开。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凸显上海对此次改革的高度重视。2014年上海国资流动平台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对此,市场预期,已经整体上市的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被纳入该平台的公司。形成利于集聚人才资源的激励机制成为此次改革的共识。继上海梅林之后,更多公司或推出长效激励方案。
  《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市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办法》也同时发布。据介绍,包括完善分类监管、培育跨国企业、完善空转土地管理、完善工资总额管理等其他若干配套实施意见或办法将在一个月内陆续印发。
  分类监管突出企业市场属性
  “分类监管”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意见》提出,明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
  其中,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性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对于A股相关投资机会,有市场人士指出,未来对竞争类国企的经营指标、盈利能力将有更明确要求,应重点关注未来将被划入竞争类企业、符合国资布局方向、基础扎实、能做大做强的国资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改革明确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据了解,2013年,上汽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和百联集团5家企业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其他如上港集团、锦江国际、上海机场等在行业内名列前茅。按照上海国资改革思路,将支持这些优势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意见》特别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性领域和优势产业。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将快于总体增长,在国资中的占比有望从21%提升到40%左右,实现翻番。这其中蕴藏的投资机会巨大。
  规范治理激发企业潜力
  《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竞争类企业,将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
  同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尤其是对于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要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制度,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此,韩正也特别提到,牢牢抓住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建设,创造企业家成长的土壤。
  有市场人士指出,董事会运作规范、已实行董事会选聘经理班子的二级企业有望率先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符合此类条件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在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意见》明确,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会上表示,以前是管企业为主,时有干涉企业具体经营决策的事件发生。今后主要是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不缺位也不越位”,更加注重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和长远管理。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要敢于“开闸放水”、“放虎归山”。
  长效激励竞争类企业或先行先试
  《意见》提出,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
  日前,上海梅林已经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解锁业绩要求过低,市场对于方案给予了较为悲观的解读,12月16日上海梅林以跌停收盘,投资者也因此对此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质推进力度有所疑虑。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在解读这一方案时,可能过于关注字面内容。事实上,上海梅林作为此轮改革中首家抛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其标杆意义不容忽视,最终业绩有可能超出股权激励方案。
  业内人士预期,长效激励有望优先在整体上市、跨国经营、创新突破、行业领先的竞争类企业实施。上海梅林只是第一例,此后还将有相应的上市公司推出激励方案。
  与激励对应的是约束机制,《意见》提出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流动平台兼并重组主渠道
  对于另一市场关注热点——国资流动平台,韩正在讲话中不止一次提到,国资流动平台公司明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此前,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已于2010年3月成立,除进行了上海家化整体改制的市场化操作外,尚无其他动作。
  按照规划,这家平台公司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这一平台将成为国有股权流动、国企兼并重组的主渠道。”杨雄表示。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一些已经实现整体上市的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被划到国资流动平台的公司。目前,上港集团上汽集团上海建工、交运集团4家企业已经完成整体上市。
  与此同时,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打造公众公司也是畅通国资流通的题中应有之义。韩正在会上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整体上市。要继续提高资本证券化水平,加大集团公司改革改制力度。
  数据显示,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率已经由2008年的17.8%提高到了2012年的35.2%。接近上海市国资委的人士表示,能够上市的,要用好资本市场实现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已经上市的,要推动上市公司资源在集团内部、集团之间统筹;暂时不能上市的,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成为公众公司创造条件。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中的竞争类板块,也应按照市场规则,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韩正提到,国有企业成为公众公司最有效的途径是整体上市,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有些板块也可以市场化,如环保、污水处理、机场经营等。
  据了解,对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重组,上海计划通过投资入股、收购股权、融资租赁等方式,引入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性公共性领域项目;通过鼓励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投资、国际并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投企业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入股,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改革的上海“脉络”
  市场热炒三四个月之久的上海国资改革方案终于露出真容。作为体量最大的地方国资,上海国资改革可望成为地方国资改革的一个“标杆”。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国资改革深耕资本管理,不断优化国资布局、创新国资监管模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总体看,国资改革的大致情形是平均五年左右出台一个规划确定阶段性的大方向,而小调整与创新几乎年年都有。上海国资改革也不例外,且在不同的阶段改革的中心不同、改革措施相异。
  上海国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以及“提高证券化率,改革国资监管”两个阶段。
  从本世纪初到2008年前后是上海国资改革的第一个阶段。相对于同时期国内各地出售国企的现象,上海国资改革不是把国企“一卖了之”,而是提出要整合部分国资国企,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资本化后的国资则着力提高证券化水平。这一阶段的国资改革“标准动作”是重组、上市。2003年,上海四大国有商业集团重组,组成百联集团;随后锦江、新亚集团合并成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初,上海电气集团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者,赴香港上市;同年,农工商集团引入5家国有战略投资者,创新实践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彼时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市场的作用被表述为“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及广大公众投资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本阶段改革效果明显,到2004年上海88家含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益697.41亿元,占经营性国资总量的13.63%;主营业务收入2284.63亿元,约占全市国有企业的1/3;净利润131.76亿元,国有股权益净利润相当于全市国有企业净利润总额的43.79%。
  随后,上海国资改革因社保案、电气集团案等遭遇“寒流”,对当时国资流失、大而不强等问题的非议增多。2006年、2007年两年,上海国资改革几乎无大动作。而此时,全国的股权分置改革火热,资本市场活跃,多地国资借机完成股权激励等改革。
  2008年9月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上海国资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在分类监管、资本融通等方面的尝试事实上为新一轮改革铺路。2008年9月,《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及2009年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重新强调提高证券化率、改革国资监管体制。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国资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比例从当时的18%提高至40%左右,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资产经营模式;实施分类监管,上海旗下的国资分为产业类国资、资本经营类国资、政府投资类有公益性的国资三类,实行不同的监管模式。这样的改革,结合当时已逐渐壮大的市场力量,为市场提供了众多投资机会。上海国有企业借壳上市、资产置换、A股吸收合并、资产注入等动作不断,带动国资板块“活跃”。
  12月1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启动,该意见将“分类监管、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流动平台”作为本轮国资改革的重点。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国资国企接下来将侧重推进国企市场化运作、分类监管等,在国资布局上也将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倾斜。国资的流动融通、布局调整以及海外拓展等将为资本市场提供足够多的投资机会。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秘书长罗新宇:
  整合重组力度料加大
  12月17日,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公布。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秘书长罗新宇就此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本轮上海国资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未来3-5年,上海要大力推进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和集聚,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意味着上海国资将出现大量整合重组案例。
  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
  中国证券报:本轮上海国资改革的亮点在哪里?与前几次的改革相比,有何不同?
  罗新宇:本轮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这从《意见》的标题中也可以看出来,就是通过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进而促进国企发展。深化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是新形势下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国资国企作为上海最大的一块存量资源,如何按照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为上海的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上海国资的“进、退、改”使命重大,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因此,本轮上海国资改革,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观念、体制创新,实现从关注国有经济向更加关注整个宏观国民经济、从关注国有企业向更加关注国有资本、从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向更加关注资本价值管理、从关注经济效益向更加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这四大转变。本轮上海国资改革将是全局性的、系统性的、统筹兼顾性的。
  中国证券报:本轮上海国资改革有哪些重点?未来将如何推动这些重点领域的改革?
  罗新宇:“分类监管、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流动平台”等四个方面是本次上海国资改革的重点,上海的国资改革将从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
  具体来讲,在创新分类监管上,之前上海国资国企有过产业类、投资类、科研类、公益保障类等分类,但在实践中发现,以前的分类不能充分反映国资国企的市场属性。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要求,本次《意见》明确提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的基本分类,将为之后的分类改革创造条件,为下一步国资国企的“进、退、改”指明方向。对于跨类别的国企,本次改革将按照“进大门、开小门”的原则,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国企的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将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以契合变化了的企业现实和社会现实情况。
  在治理结构上,将重点推动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上,更加注重依法依规,更加注重契约管理和任期制管理;在用人上,更加注重市场化导向,真正树立“企业要交给企业家经营”的理念;在激励约束机制上,特别强调要形成有利于集聚人才,有利于释放企业活力和企业家动力的激励机制,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对竞争类企业,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激励导向,股权激励、激励基金、增量业绩奖励、项目受益提成等模式都可以创新使用,而对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企业,在完成重大专项后将尝试实施专项奖励。
  上海国资改革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趋势已经明朗。本次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要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以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明年,国资流动平台公司将实质性启动运作,有望成为上海国资“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盘活国资存量、拓展国资增量”的重要载体。
  改革不是“一卖了之”
  中国证券报:上海国资目前的产业布局如何,未来将有哪些调整?
  罗新宇:本轮改革,上海明确提出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性领域和优势产业,目前这一比例为61%。
  未来3-5年,上海要大力推进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和集聚,在国资中的比例由目前的21.3%提高到40%以上,几乎要翻一番。此次《意见》明确,上海国资的布局将是在保证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的同时,重点推进上海产业升级转型,从而呈现“保障基础、布局高端”的基本格局。
  上述布局的优化调整,意味着上海国资将出现大量的整合重组。这将借助国有资本管理平台统一运作、公开操作实现,上海也将借国资调整布局的机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到国资调整、重组中来。
  中国证券报:在国资监管上,特别是在管什么和怎么管方面将有哪些调整?改革后的上海国资监管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有何异同?
  罗新宇: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本轮上海国资改革提出了国资监管“多”、“少”、“无”的要求。监管“多”指的是要多管资本,要履行出资者的责任,特别要在章程管理、契约管理、清单管理等方面多下工夫,对国资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等方面要多管、多作为;“少”是指少管企业人事,管好与资本有关的人和事,国资监管要到位但不能越位;“无”是指过去管得不对的就要及时放手不管,出资者、决策者、经理层的不同定位要区分开,不去干涉企业的日常管理、运作,放开、搞活企业。
  总体而言,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不是简单的一卖了之,也不是简单地照搬某种模式。上海国资的改革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新运营和管理模式。比如,市场比较关注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纯粹以盈利为导向,更加注重资本回报,而上海国资国企,现阶段在实现保值增值的同时,还要统筹协调盈利与企业社会责任,要配合上海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行业等。这样的使命,决定了上海国资更加注重产业引领和城市运营保障作用,更加注重走公众公司、上市公司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走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的路径。从这个层面上说,上海国资的改革更具探索性,也更有现实意义。(中.国.证.券.报.黄.淑.慧.徐.金.忠.)

 

  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起航 混合所有制有望迈大步
  酝酿十个月之久,上海国资改革20条昨日终于面世。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新思路、新方向之后,首个出台的地方性国资改革方案。为此,上海昨日专门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对“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等作出了明确阐述,并提出明确时间表,包括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明年要进入实质运转,在发展混合所有制方面要迈出大步伐等。专家预计,到明年两会召开,将是各地推出国企改革细则的高峰期。
  “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
  昨日上午,上海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会议首先由上海市副市长周波介绍了此次改革意见出台的背景过程。随后,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就新一轮国资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最后,由市委书记韩正作重要讲话,提出了改革的“五大突破。”
  “这次文件的提法,同以往就有些不一样,以往的提法是国资国企改革,而这一次是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市委书记韩正在昨日的讲话中,一开场就“点题”。这意味着,由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将是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所在。
  对本轮上海国资改革的具体方案,尽管此前已有部分内容被市场所“捕捉”,但并非定稿。尤其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路、新方向,最终版本的改革方案按中央精神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随着会议的召开,一些此前未曾明确的问题亦得到明确。
  记者注意到,在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中,尚未对“管资本”进行明确而详细的阐述,但在正式版本中的第16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中,明确加入了“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表述。同时,昨日韩正和杨雄的讲话中,对“国资监管的改革”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
  韩正在强调改革的“五大突破领域”中,第一点即强调,“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韩正指出,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深化国资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
  杨雄也称,“目前的国资监管上,管得过多过细。比如有时干涉企业具体投资经营决策。未来,要管少、管精、管好。”杨雄说,“未来的改革,将更加注重资本管理,代表了更加注重战略、目标和长远管理。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企具体投资经营活动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企业投资经营自主权,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特别提出国资改革,不再是国资国企改革的这个说法,感觉比以往有新意”。一位与会人士向记者表示。
  加大集团公司改革改制力度
  相对于征求意见稿,此番正式印发的“20条”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方面,还特别加入了“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述。明确将发展混合所有制列入此轮国资改革目标。
  “下一步一定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迈大步。”韩正说。作为此次改革必须取得突破的领域之一,韩正对上海的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亦做出阐释。“目前比较可行的基本方式是努力使国有企业成为公众公司。而在实现形式中,比较有效的是整体上市。”韩正说,未来要继续提高资本证券化水平,加大集团公司的改革改制力度。“对竞争类企业,能够整体上市的,要尽快成为公众公司,不能整体上市的,采取有效办法,使可以上市的资产(上市),包括引入战投等。”
  韩正同时称,要把握好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一夜民营化”和“一卖了之”,亦不是照抄照搬。“最近看到报道,说上海将照搬新加坡模式,但其实,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推动改革。”
  事实上,“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优化国资布局的一种手段。它同方案中被重点提及的市场化并购重组、国资流动平台一样,成为优化国资布局的重要方面。“优化布局其实里面有一个亮点。”一位国资分析人士说。目前,上海国有资本的60%以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领域,而根据计划,未来的集中度应当达到80%。“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集中度在21%左右,另有40%左右集中在后两类领域,后者属于比较稳定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的增量都在往战略性新兴产业靠拢,意味着这方面的集中度将会翻倍,这个无疑蕴藏着很大机会。”专家表示。
  为实现这种转型升级,包括深化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将成为重点。杨雄说,要鼓励支持各类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统一的国资运营平台亦需要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不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运营管理。而韩正更是给国资运作平台的“运作”给出时间表——“过去没有运作过的,已经酝酿多时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明年要实质性运转。”
  配套制度跟进激发企业家精神
  韩正在昨日的讲话中称,国资国企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存量资源,其潜能亟待进一步释放,其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上海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其中包括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具体问题有:市场化选聘经营者力度不够,对企业考评习惯沿用思维观念,用股权激励增量业绩奖励以及各种市场化办法不多。此外,资本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统筹配置资源,盘活存量。再例如,在国有企业整个队伍中,缺少一批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即使有,数量也远远不够。
  由此,在确立了改革的总体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系列纲领之后,一些同国资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活力相应的配套体制机制亦需要发生改变和创新。
  例如,方案第10条指出,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对于竞争性企业,将推进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11条指出,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尤其是“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说法,相对于征求意见稿,“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发挥企业家作用”属于新增内容。
  又比如,第20条指出,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事实上,这一机制正是有利于培养企业家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同激励机制、任职机制等种种机制一同,将成为未来培养优秀企业家的土壤。
  此外,昨日会议上,周波表示,同20条相配套的《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市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办法》也已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下发。未来包括完善分类监管、培育跨国企业、完善空转土地管理、完善工资总额管理等,将在20条出台后一个月内陆续印发。(上.证.赵.一.蕙.)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