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魅力+电影文化:北京通向“国际电影之都”的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城市魅力+电影文化:北京通向“国际电影之都”的桥

加入日期:2013-11-7 17:53:11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倪元锦 赵琬微)以北京为题材的老电影,曾向 世界呈现百余年来中国首都变迁。随电影定格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悠久历史和各类建筑,还有属于它特定时代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城市管理者和电影工作者,有责任用摄影机记录城市变迁的光彩。”著名电影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谢飞在此间举办的第八届北京文博会上说,作为一个老人,他非常看重电影这种现代艺术手段,对城市文化历史的记录。

  《我这一辈子》、《龙须沟》等老电影,展示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个新旧制度交替下的北京;“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北京,则由《北京,你早》、《本命年》等电影向世人呈现。

  “老观众怀念曾经安静的北京平房、胡同,年轻人则大开眼界,原来没有高楼大厦的北京曾经如此安逸、敞亮。”谢飞说,这就是“电影中的城市魅力”。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首都的北京,在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层面,近年呈蓬勃发展态势,已初步具备“国际电影之都”的优势。

  北京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云集全国超过70%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和后期制作公司,每年生产全国过半的影视作品,90%以上的电影人常年居住于此。2012年北京电影票房连续六年居全国城市榜首。

  然而,在好莱坞、戛纳、威尼斯、柏林等诸多“国际电影之都”的长长名单里,却暂时难寻“北京”。成为被世界公认的、名副其实的“电影之都”,北京还缺什么元素?

  出席北京文博会的海内外知名电影人认为,“国际电影之都”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产业和市场,“电影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内在要素。

  谢飞指出,“城市电影”乃世界电影中经久不衰的题材,电影文化首先体现在“电影中的城市魅力”。“一座城市的魅力,通过新、老电影展现给世界,世界才会了解这座有电影积淀的城市。比如,《雾都孤儿》在不同时代被数次搬上银幕,唤醒不同年龄的世界观众对19世纪伦敦的认知。”他说。

  然而,在北京的拍摄成本、不便利程度,却让不少海内外电影人望而却步。

  谢飞告诉记者,影视作品中的城市魅力是可听、可见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还是历史的。“我们需要大的拍摄场景,需要利用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很难让你进去拍摄,《末代皇帝》是为数不多的例外,这需要政策推动。”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指出,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国际电影之都,其政府多会设置相关费用返还给电影制作方的优惠政策,也会在拍摄场景上给予相应便利,吸引更多的电影人前来拍摄,进一步扩大其城市在电影界的影响力,形成独特的“电影文化”。

  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连续举办三届,旨在构建“电影文化”,今年更是增加“天坛奖”评奖环节,由被誉为俄罗斯“斯皮尔伯格”的著名导演、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任评委会主席。

  韩国著名电影制片人李柱益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或被“首都因素”削弱其影响力。“法国南部小镇戛纳几乎仅为电影而存在,电影人成天泡在一起。但北京电影节很容易被大都市喧嚣和首都重大活动冲淡,交流平台难有足够焦点支撑,需要北京用其他优势弥补。”他说。

  谢飞建议,要用文化市场的运作方式,以文化艺术为本,聘请专家掌舵电影节。“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是北美历史最久的评奖电影节,至今已经五十年,麦克·库泽先生是创始人,至今他还在当主席,这是非常稳定的文化品牌。”他说。

  作者:倪元锦 赵琬微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