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日益临近,新一轮经济改革大幕即将拉开。通过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市场可能在经济改革中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被提升到更高层次。
推进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革所遵循的主线。自1992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逐步确立。分税制、国企改制和住房商品化等市场化改革措施,有力地激发了经济增长的活力与潜力。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政府“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但行政手段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的情况时有发生。人口红利“拐点”显现,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渐下滑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此背景下,依赖投资拉动的旧路径已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增长。当前,我国亟需启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通过提升市场的作用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
一方面,应避免“政府之手”对经济的过分干预。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市场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应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18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通过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减少审批事项,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经济增长红利。
首先,以土地、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劳动力供给,通过市场化刺激人员流动。土地制度改革将加快缺地的东部地区盘活土地存量速度,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方式补偿将给农村人口较多省份带来建设用地红利。同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在未来5-10年逐步融入城市,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其次,国企、金融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金融与国企改革,目标都是更高层次的市场化。金融改革促进市场化改革与金融产品创新,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财政和金融资源错配入手,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重心放在完善市场参与机制、打破垄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上。重点在于“盘活存量”,以国企监管制度创新推动国企改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股权激励,释放企业家活力、提升国资质量。
我国改革的历史起点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效率。新一轮改革有望让市场在经济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