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气治理“国十条”的发布,各地煤改气进程加快,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需求迫切。但在产量供应增幅远低于消费增幅的情况下,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将更加紧张。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然气运行情况显示,今年前8个月天然气产量774亿立方米,进口量343亿立方米,表观消费量1083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行业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燃气消费量和产量的增幅之差高达7%,而进口燃气增速已经超过30%,对外依存度达到32%。 业内普通认为即便是加大进口力度、拓宽进口渠道,即将来临的冬季天然气供应缺口量仍将高达百亿立方米,且缺口将会主要集中在华北及华东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将占到四分之一以上。
据统计,2000年至今,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去年达到1475亿立方米,与2000年相比增加5倍有余。尽管如此,呈井喷式的用气需求仍难解气荒状况并直接威胁今冬明春的采暖用气。
为了缓解国内气荒,今年以来国家大力加快煤制气和油改气步伐,国家发改委已对煤层气项目审批节奏持续提速,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已有20个左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路条”,今年后续预计还有10多个拟建项目也将陆续拿到“路条”。
尽管如此,国内偏低的天然气价格将使供应短缺形势进一步加剧。最近一次价格改革是6月份,国家发改委上调了非居民用气的价格,但是对于敏感的居民用气依然按兵不动。10月15日,发改委又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意见》要求,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并继续完善价格机制。要抓紧出台天然气销售价格疏导方案和配套措施,争取冬季用气高峰前完成全部疏导工作,切实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终端消费侧推行季节性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促进移峰填谷和节约用气,缓解天然气供应压力。因此,政府曾多次表态要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的改革,但是实际进展并不大。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一方面,保证民用是政府调控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民用燃气的零售价格不应有大幅上调的情况出现,民用优先、调峰次之,而后才是确保工业用气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拓宽进口渠道、增加俄罗斯燃气进口量迫在眉睫,若能将与俄方的谈判订单及早落实,则气荒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据简单估算,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天然气供热,一个供暖期天然气需求量约为500亿至700亿立方米;如果仅在京津冀地区实现天然气供热,一个供暖期天然气需求量约为120亿至180亿立方米。而2012年全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475亿立方米。业内专家认为,2017年前天然气资源的增量低于预期,如果市场开发过快,气荒程度将超过预期。
宛学智表示:“以环保名义大规模增加燃气消费占比的举措必然催生更多问题。供需失衡、国资民资争利等现象已然出现,若国家层面再度强推天然气,则传统电力行业和传统支柱型产业都将面临重大冲击,而价格扭曲、管网滞后等深层次问题恐陷入无解状态。增加燃气消费占比和燃气价格调整的政策相互矛盾,二者无法同时推进,否则必将对整个产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能源巨头、民营企业、普通民众、用气企业都无法从中获得实惠。燃气价改的整体思路存在巨大问题,国家层面还应及早做出调整。”
显然,开源节流或气价改革等措施仍难解气荒之困。那么何以从根本上解决气荒问题?“适时、适度、适量地推进燃气产业发展才是当务之急。若要促使燃气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层面必须采取措施稳定需求,尤其应该加大控制工业企业领域的需求,对煤改气政策的落实要给出相对宽松的时间表。”宛学智表示,燃气产业的定位应是能源行业,而后才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消除雾霾现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