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连跌造成债券基金陷入整体大幅亏损的尴尬境地,在月末、年末资金面持续紧张的市况中,市场情绪悲观。关于债市下跌,有人将矛头指向了银行业的“非标”资产配置。申银万国证券11月初发表的一篇报告称,相对于债券这类标准化资产,“非标”资产的吸引力更大,“非标”对债券资金的分流仍在持续。
银监会8号文中指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作为一种债权资产,“非标”和债券都属于固定收益品种,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有统计显示,过去一年内,“非标”产品中,最主要的投向是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些项目因为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足够融资,所以拿出更高的收益率来吸引资金。
“非标”虽然收益率比标准化的债券资产要高,但正是由于“非标准化”,这些产品比起债市主体品种(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流通不便,变现力差。在6月份的资金异动出现之前,商业银行往往从同业市场或发行理财产品筹集短期资金,并投入到期限较长的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和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大量的作为负债的短期资金集中到期,商业银行一旦无力及时变现“非标”
资产,就会马上进入同业市场拆借资金追平头寸。集中性的资金需求造成货币市场利率突发性走高,进而大幅拉高融资成本,除了造成新债发行困难,更会因为金融机构短期内抛售债券回笼资金引发债市进一步下挫。
在银行的会计报表上,“非标”资产通常被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从2010年开始,随着监管层对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日益严格,银行开始寻求新的途径将信贷资产转到表外或者同业资产项下。在8号文出台之后,通过同业资产进行类信贷业务变得越来越普遍。
关于商业银行对“买入返售”这一科目的具体操作,央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门开辟专栏指出,在银行同业渠道的往来中,商业银行实际上向非金融企业提供了类似于贷款的融资,但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操作,将这些业务在资产方记录为同业资金运用科目(不计入贷款),在负债方记录(派生)为非金融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可能的操作方式包括“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以及“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等。
“非标”规模居高不下,对债市形成了持续压力。根据中航证券的计算,截至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同业资产中平均占比为50.99%。由于上市银行并未在三季报中公布“非标”资产的规模,申银万国证券采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的财务数据大致估算出,银行在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之后,并没有降低“非标”资产的配置,尽管目前资金面依然紧张,但有些银行反而还在加大“非标”配置。
关于“非标”资产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目前,部分机构在开展同业业务中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期限错配较严重和规避监管等问题。”现在,市场普遍预期银监会9号文即将出台,认为9号文将叫停诸多灰色操作手法,使得买入返售类业务对银行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现在,很多债市投资者都把9号文出台视为提振债市信心的利好。其逻辑是,银行作为债券市场参与度最广、资金实力最雄厚的机构,一旦“非标”资产的投资受到压抑,很有可能把这部分资金回转到债市中去。
不过,这种逻辑似乎太简单。因为,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资产带来的高收益有着本能的冲动,暂时放缓“非标”类风险投资只是打击了这种需求,真正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在监管框架中增加风险资产的供给。
兴业证券(行情,问诊)的报告指出,债市要看到趋势性的拐点,可能仍然需要等待“非标”利率的回落,表外融资需求下降后货币政策的放松,或者来自于流动性总供给的增加也都是主导因素。光大证券(行情,问诊)的报告也认为,银行同业监管更加规范后,“非标”对于标准债券的挤出效应将下降,银行对债券的配置将有所增加,但流动性的收紧将使得融资利率面临上行风险,短期仍会对债市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