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价拿地是“搅局”行为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央企高价拿地是“搅局”行为

加入日期:2013-1-4 8:35:35 【顶尖财经网】



分享到:



  房地产调控屡次无果而终的一个基本轨迹是,土地市场率先涌动,“地王”开始出现,然后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开始形成,接着各种需求开始恐慌性入市,再接着房价开始上涨,最后房价暴涨、调控失败。

  近期,全国主要城市不断涌现的地王,几乎成为央企之间的一场接力赛。 (据《华夏时报》)

  从2005年到如今几轮房地产调控起起伏伏,一直未能遏制住疯涨的房价,基本上是走出了一条“一边不断调控,一边房价持续上涨”的局面。房地产调控屡次无果而终的一个基本轨迹是,土地市场率先涌动,“地王”开始出现,然后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开始形成,接着各种需求开始恐慌性入市,再接着房价开始上涨,最后房价暴涨、调控失败。

  从2011年初开始的这轮调控同样没有脱离这个轨迹。号称史上最为严厉的本轮调控,民众抱以较大期望,刚开始的2011年也确实见到一些效果,“房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被改变。然而,进入2012年后,楼市“回暖”,房价上涨,特别是后半年房价持续走高,一线城市呈现出同比、环比齐上涨的局面。回顾去年房价上涨轨迹,仍然是以各地“地王”出现为转折点。

  谁是本轮“地王”频现的始作俑者呢?与前几次一样,又是财大气粗的央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6月至12月26日,上海、广州、长沙、深圳、天津等国内主要城市的“地王”都被央企收入囊中,这些“地王”共计耗资251.36亿元,占全国“地王”总金额的六成以上。下半年,保利、中海、中化方兴、招商四家央企在其拍地时共创造出10余块“地王”。据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数据监测统计,9月至今,在20个重点监控城市中,央企拿地共计32块,涉及金额达365.37亿元人民币。

  在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央企何以频频出手高价拿地呢?

  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情况下,央企贷款都是银行上门营销、送上门的,财政资金也频频给央企以补贴。央企主业生产资金严重过剩,甚至将过剩资金拆出获取高息收入,另一方面就是将大量资金用于买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经营效益约束性不强、信托责任全无是央企无论价格多高也敢于拿地的根本原因。在经营效益约束性不强,与自己业绩挂钩不强,造成损失亏损没有任何责任甚至找个借口还可向财政要补贴的情况下,无论地价多高都敢于购买。央企的这种不计后果、不讲成本的做法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这将无限度推高地价,进而推高房价。

  对央企管理失之于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其敢于无视中央规定创造“地王”的另一个原因。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通知至今,名单中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78家央企退出者不足1/4。公开资料统计显示,除了21家被允许继续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外,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或者转让方式,完成了从房地产市场的退出。

  实践再次证明,管不住央企在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就管不住市场,就将导致房地产调控再次流产。希望尽快整肃央企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搅局行为,坚决遏制央企创造“地王”的行为。

  余丰慧(河南 财经评论人)

编辑: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改正!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文不作为投资的依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顶尖财经网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