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一些刚刚取得专户业务资格的小型基金公司正打算一展拳脚,而最早取得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开展数年业务的长盛基金,却已经在该业务领域全面收缩。
昨日,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老十家”之一的长盛基金的专户业务部门遭裁撤,部门内的人员或离职,或转岗。
长盛基金否认了该消息,对本报表示:“我公司专户管理部保持正常运作,目前管理的多只专户产品涵盖不同风格,致力于满足各类特定客户的需求。个别人员调整属于业务范畴,仅受产品到期和市场行情影响,并不涉及战略变更。”
据一位接近长盛基金的人士透露,长盛内部并无正式的公文或者公开宣布过收缩专户业务,但在专户业务的费用、人事安排上都有所控制。
这种收缩实际上开始于2010年,两年之内,长盛基金的专户业务没有发行一只新产品,随着老产品逐步到期,长盛基金管理的专户产品逐步由十只减少至两只。目前,这两只产品由社保投资经理林聪兼管。
2008年初,证监会正式公布基金公司可以开展专户业务资格。2个月之后,身为“老十家”之一的长盛基金获得批文,成为第二批获得该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之一。
接近长盛基金的人士表示,当时长盛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在于对行情不乐观,认为很难取得绝对收益,如果短期继续发行产品,即使专户业务规模提升,也会对公司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长盛基金专户投资团队的人员变动和过往业绩也是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长盛基金的专户业务部总监一职屡次更换人选,之后便长期空缺。此前发行的产品业绩也一直饱受投资者质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长盛的专户产品净值仅有7毛多。
“这一两年专户业务一直不好做,不盈利,甚至亏钱的情况也不是一家两家,但这样全面收缩的做法肯定是较为极端的。”另一家基金公司专户业务人士表示。
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公募业开展专户业务的思路也几经转变。
2008年开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开闸,基金公司专注于“一对一”业务,频频有大单签下的消息;2009年8月开始,证监会开闸“一对多”业务,在2009年的行情之下,首批“一对多”产品不乏业绩优异者,一些公司更是借机迅速推出新产品。不过,2010年之后,主要投资股票市场的专户产品大都遭遇重创,一直到目前,主要投资股票市场的权益类产品普遍收益不佳。
在重创之下,如长盛基金这样的公司开始战略收缩,而其他一些基金公司则开始专户业务转型。
近期证监会对基金公司专户业务投资范围松绑,可投的范围增加至一级市场、商品期货等领域。很多基金公司因此更加将专户业务视为新业务增长点。
而长盛基金的专户业务是否已经止步也尚无定论。据了解,长盛基金原主管专户业务的常务副总经理朱剑彪已于8月16日正式离职,新的分管领导上任之后,长盛专户业务或有重新开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