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盛重工的烦恼事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熔盛重工的烦恼事

加入日期:2012-8-30 8:24:13

  记者 李缘 彭友 8月21日,中海油(2883.HK)和熔盛重工(1101.HK)的业绩记者会相距不过200米,分别在下午3点和5点召开,这样的安排让熔盛重工管理层始料未及。

  此前不久的7月下旬,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张志熔刚曝出在中海油海外收购案中涉嫌内幕交易。而缠绕在熔 盛重工身边的负面消息还有全面恶化的中期业绩和撤回对全柴集团的收购材料。

  面对涉及上述三个事项的问题,熔盛重工总裁陈强和首席财务官王少剑都“备稿而来”,但当记者追问细节时,他们回应的最频繁一句话是“希望大家宽容”。

  而摆在熔盛重工投资者面前的,是更为现实的股价下滑至更新的低点。主要从事造船业务的熔盛重工于2011年11月29日上市,招股价8港元。该股自2011年1月登陆最高价8.35港元后,便一路下行,现在已跌至1港元附近。之前靠非核心项目收入扮靓业绩在行业寒冬中难以为继,熔盛的最坏时期还没过,甚至还没到来。

  



  主业难关


  2012年上半年,熔盛重工录得营业收入约54.6亿元,较2011年同期的87亿元减少37.2%。上半年净利润下跌8成,仅为2.15亿元。若剔除南通市政府补贴的6.7亿元,公司上半年实际亏损4.55亿元。

  陈强表示,全球经济不明朗阻碍航运市场复苏,新造船舶订单萎缩,上半年熔盛仅收到两张新订单,新增合约金额同比减少90%至5560万美元。

  其年初订单目标是“不少于去年”,但时间过去一半,目标只完成了10%,下半年会否多接订单?陈强没有正面回答,仅说:“我们在接单方面是比较慎重的。”

  除了疲弱的新增订单,其现有订单亦遭遇延迟交付,如早前和淡水河谷签订的14艘船合约,今年会交付3至5艘,较原先计划的7至9艘缩水一半。目前熔盛手持订单约59亿美元,陈强相信这已足够应付公司未来两年的发展:“整个造船行业还将持续低迷,我们将紧握订单,与船东共渡难关。”

  截至今年6月30日,熔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48亿元;负债方面,王少剑称,熔盛总借贷对总资本的比率为64.4%,较同期略有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8月21日公开表示合作会以双赢为原则,“如果合作得不好,就中止合作。”7月下旬,张志熔在中海油Nexen收购案中涉嫌内幕交易,被美国证监会点名批评,现仍在调查,需要中海油高层提交材料。

  张志熔虽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但陈强坦言,中海油在考虑合作伙伴时会因为避嫌而有压力,未来合作前景不明朗。


  业绩“易容术”


  2005年10月在江苏如皋市建厂,2011年上市前便录得上百亿元的营业收入,熔盛被誉为全球造船业的“黑马”。但上市后,航运和造船市场遭遇寒冬,熔盛的盈利报表主要由政府补贴、税务亏损抵减、资本化利息和融资收益4个非核心项目“唱主角”。

  今年上半年,熔盛获得政府补贴为6.7亿元,由其所属的南通市和如皋市政府支出。2011年其获得的政府补贴则为12.5亿元,其中上半年8亿元,下半年4.5亿元。陈强表示,之所以有巨额政府补贴,因为工业项目对当地税收和就业都有支持,属于政策支持范围。

  若撇除政府补贴,熔盛上半年便录得亏损。不过,对于这一重要因素,王少剑表示:“补贴是政府说了算,我们没有决定权,也给不出下半年预测。”

  熔盛的兄弟公司,同属张志熔旗下的恒盛地产(0845.HK),虽然没有工业项目,但每年亦可收到政府补贴,2010年来自政府的奖励收入为6.6亿元。

  税务处理上,子公司往绩亏损,下一年度便可获得税务亏损抵减和豁免,这在2011年间接为熔盛“贡献”了4亿元的盈利,今年上半年降低至2000万元。

  资本化利息,将财务费用变为资产,是高负债公司常用的“化妆术”,熔盛亦深谙此道。据年报,2010年资本化利息金额为2.83亿元,2011年骤增至8.33亿元。融资成本由去年上半年的9000万元暴增至今年的5.7亿元,王少剑表示,今年因船只交付少,符合资本化资格的利息支出低于去年。

  融资收益方面,熔盛外汇收益和存款利息收益2011年为1.97亿元,今年上半年则为7600万元。

  如此来看,在上述四项非核心项目的“支持”下,2011年熔盛由核心业务亏损约10亿元化为账面上的1.1亿元盈利。今年因年景不及去年,业绩“易容”的可能性降低,上半年其核心业务亏损约5亿元。


  爽约全柴或遭起诉
  2011年4月,熔盛重工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以21.49亿元竞得全柴集团100%股权,并缴保证金6.3亿元。因需对全柴动力发起要约收购,熔盛重工还向中登公司支付保证金5.24亿元,要约收购价格为16.62元/股。而全柴动力股价从16.47元下挫后跌破收购价,套利者会行使现金选择权将股票以收购价卖给熔盛。熔盛若严格执行要约收购,或将承担巨额浮亏。

  或许是已意识到要约收购的不确定性,今年7月中旬开始,全柴动力股价开始暴跌,从13.5元附近跌至8月23日的最低价8.1元,跌幅超过40%。

  8月18日,全柴动力公告称,已申请撤回“向全柴动力除全柴集团之外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股份的要约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

  本报从兴业基金了解到,8月20日,兴业基金已委托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准备对江苏熔盛重工发起虚假陈述的诉讼。陈瑛明认为,2011年8月31日后,熔盛重工的信息披露是严重不完整的,有误导投资者以为其仍在准备补正材料继续进行此项要约收购的嫌疑,并隐瞒了真实的情况。

  此外,宁波宁电、宁聚投资等私募也表示将对此进行起诉。

  上海钜浩资本研究总监鲁杰表示,熔盛重工撤回要约收购尚属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例,如果熔盛最终安然脱身,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可能会被其他人效仿:释放要约收购消息,推高股价,内部人获利,然后毁约离场。这对整个市场制度建设都将带来冲击。

  8月21日,熔盛重工发函称:8月20日已取回申请材料。全柴动力要约收购计划不再实施。

  陈强在记者会上称:“如果(收购)强行走下去,对两个企业都不利,政府也看到这一点。我们正积极和政府协商和汇报,希望能得到理解和宽容。”

  证监会、全柴、客户和小股东,熔盛需要的谅解来自全方位,但资本市场能否容下这么多“宽容”?

  作者:李缘 彭友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