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产品(000061)价格持续攀升,引发市场的普遍担忧。但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国际粮价飞涨对中国的通胀影响有限。
自6月11日至今,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大豆、小麦和玉米价格已分别上涨了约15%、42%和33.5%。
市场普遍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遭遇严重干旱,是此次国际粮价暴涨的原因。
花旗提供给新华社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近期的美国大旱使得市场对供给的持续担忧,造成了本轮粮价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美国干旱导致粮食增产降低,使得农产品期货市场反应迅速。
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了356万吨,达12995万吨,超过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此外,黑龙江、吉林等东北“粮仓”粮食面积增加、播种质量提高,秋粮生产势头良好。“只要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没问题,就不必担忧国际市场价格。”星展银行中国经济师梁兆基说。
虽然近些年中国的整体农产品进口扩大甚至进入“逆差时代”,但大米、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口粮的进口依存度很低,占比最高的玉米也仅为5%左右。
而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恰与中粮、益海嘉里等粮油巨头计划在近期提高食用油价格的消息同时出现,引发担忧。
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等在巴克莱资本7月下旬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虽然不能忽略,但大豆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较小。油脂约占食品消费的4%,2007-2008年间油脂价格在顶峰时上涨了近50%,对通胀的贡献也不过仅0.6%。
中国还可以释放大豆储备来缓解国际价格冲击,研究机构IHS农业咨询总监兼首席经济学家Ryland Maltsbarger在电话采访中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样进口商就可以等到12月和明年1月,此时市场对南美大豆丰收的期待会压低价格。
食品价格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CPI中占比约30%,而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也自然会传导至消费终端。但关注中国经济的观察家表示,人们现在不必对通货膨胀上行忧心忡忡。
“曾经引领CPI上涨的猪肉价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一路下行,饲料价格的上涨也不足以短期内改变通胀下行趋势。”法国兴业银行(601166)提供给新华社记者的一份研究称。
“尽管中国的价格水平对国际粮价越发敏感,但即使假定全球粮价会进一步上涨20%-40%,也几乎看不到近期会出现重大‘食品事件’的迹象。”黄益平等经济学家在巴克莱资本发布的报告中说。李国祥也认为目前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都不支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自6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但黄益平等认为,由于央行在上半年的宽松政策较为谨慎,流动性过剩仍然有限,货币状况仍然偏紧。国际粮价暴涨造成通胀短期攀升的可能较小,给放松银根、刺激增长的进一步政策提供了空间。
法国兴业银行亚洲大宗商品策略师纪锐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国际粮价暴涨的现实虽然短时令人瞩目,但第三季度末北半球粮食收获完毕时风险溢价会下调,而明年第一季度南半球粮食收获将使得库存上升。若从这个角度观察,对通胀心有余悸的决策者也许可以“看穿”粮价走势而不贸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