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前吉林证监局局长江连海表示,将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交银行资金入市议题,以提振股市信心。
用资金“提振”股市信心,透射出股市对资金的重度饥渴。坦率而言,股市对资金的重度饥渴,并不意味着资金可“购买”到股市信心。当前股市的主要病灶是缺乏资金吸附能力。这主要在于股市孳息和造血能力差,投资的风险收益率严重不对称,导致股市既倚重于资金的流动性,又无法对资金产生黏性,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黑洞。而股市长期面临的流动性黑洞效应,就源自目前股市中大量股票孳息能力差,监管机制不完善,市场自律难以有效伸张,以及股市越发凸显的存量财富分配而非增量分享之收益模式。尤其是股市越发凸显的存量财富分配收益特征,使投资者越发认为股市是一个致力于财富再分配的融资市而非投资市。
具体而言,每当股市羸弱就意味着新近入市的资金已完成再分配操作,股市因存量资金匮乏而持续羸弱,进而市场再度呼吁新资金入市,而一旦新资金入市得以落实,并成功引导散户等跟进,股市再度步入阶段牛市,随后新进的存量财富再度实行零和博弈后,周而复始的救市声音就再度上演。以强制分红为例,投资者推崇强制分红旨在使股市投资类似于银行存款等进行收益和风险锁定。然而,在上市公司资产孳息能力较差下,强制分红最终伴随着的必将是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膨胀,因为单纯基于上市公司的孳息能力很难有效筹集强制分红的支出,进而强制分红政策反而容易蜕变成上市公司以小博大的杠杆融资游戏;即上市公司以向投资者发放有限的红利,然后以增发配股向市场筹集更多资金,从而使股市变成了资金推动市,且一旦新入资金量下降,股市就会持续羸弱而亟须新资金进入。因此,以寻求新资金入市提振股市信心,最终可能会伤害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
与此同时,如同养老金入市,银行资金入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当前流动性紧俏是整个金融市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这是人口老龄化下,国内有效储蓄资源步入持续下沉期的必然结果。如目前银行系统“躺”着82万亿存款,但银行系统的大部分存款来自于贷款衍生性存款,在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和备付率等牵制下,银行难以利用衍生性存款进行信用创造,这使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变相高息揽储而缓解自身流动性压力。其次,银行资金是否入市,银行需权衡自有资本用于放贷与投资股市的边际成本,而基于资本的经济性和风险可控性,很难激励银行资金大量投资股市。
此外,在银行面临较大融资压力下,银行资金入市无疑有助于银行在股市的融资,从而将产生双赢效应——股市提振而银行借此提高融资能力。然而,这容易引发风险失范。即银行系统通过证券抵押、质押贷款等手段为股市提供资金,致使存款通过股市融资变成银行资本金,并提高银行信贷创造能力,从而导致银行系统风险与资本市场风险叠加。殊不知,银行存款是需要向股市还本付息的,而银行资金入市则面临风险不可控性,如一旦有价证券抵押贷款者出现违约,将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而致使股市与银行系统风险叠加。显然,隔离银行与股市的风险传染是稳定金融系统的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以新资金入市提振股市需要审慎。当前不论是面临流动性压力的银行,还是在人口老龄化下面临养老支出性贫困的社保金,都很难成为提振股市信心的救命稻草。而且即便部分银行和社保金象征性入市,基于目前财富分配而非增值分享的盈利模式,新入市资金为避免“请君入瓮”的被套,将采取流窜性投机思路,而难以有效提振股市。因此,当前提振股市信心的关键是股市制度性重塑,使股市真正成为投资者分享上市公司收益的渠道,并构建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制度等培育市场自治、自律,使股市真正具有投资价值。